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游庐山日记:第五日

已有 2399 次阅读 2015-8-6 01:27 |个人分类:风光过眼|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瀑布, 庐山, 石钟山, 秀峰, 白鹿洞书院

七点半叫早,八点开饭,八点半出发,从北山公路下山。北山公路更曲折,跃上葱茏四百旋是写北山公路,而不是上山时的南山公路,其实只有396个转弯。基本没有堵车,一小时便出了庐山北门。

 

先到鄱阳湖畔的石钟山。苏轼专门写过《石钟山记》,考察石头为什么能发出如钟般的声音。入山门不远,便有石钟亭。内陈湖石,用石头敲击,有宛如金属的声音,似乎要以此验证石钟之名。这正是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说,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再走不远,有怀苏亭,内有石碑,一面是苏轼画像,另一面是《石钟山记》全文。最后部分不仅倡导了实验研究方法,而且揭示了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出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江边有清浊亭,立岸边峭壁上。在亭中可以远眺对岸树木,近瞰江湖清浊。亭上有对联

江湖两色

石钟千年

前者说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的颜色差异。后者有些保守,石钟应该远不止千年。苏轼所引证郦道元所注《水经》,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水经》最晚出现在三国,距今1700多年;郦道元的《水经注》也有近1500年;《石钟山记》倒是还不到千年。石钟山上有报慈禅林,外面看似乎供奉观音菩萨。西北有忠烈祠,原为祭祀平长毛之乱的清军,现为古琴和编钟表演的场所。登石钟山最高点梅花厅,山本不高,周围树木碍目,因此没有什么视野。

 

下石钟山,乘船游江。在船上沿江眺望,倒是有些张九龄《彭蠡湖上》中一水云际飞数峰湖心出的境界,只是要把“数峰”换为“数轮”,江中的巨轮。但无论如何,看不出江岫殊空阔云烟处处浮(张九龄《自彭蠡湖初入江》)。游轮稍过江湖分界线便返航。在船上看石钟山,玲珑可观。

 

午餐后又乘车一个多小时,到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由养有白鹿的唐人李渤等创办。名声鹊起则是在朱熹重修并任山长之后。书院建筑多次毁损,目前最古老的建筑棂星石坊也只是建于明代中期。真正吸引人的其实是朱子版本的儒学,简明表述如《白鹿洞书院学规》。上面的话,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道家老子的其实易行其辞难知相反,其辞易知,其实难行。关于白鹿洞书院,朱子还专门写过首诗。

白鹿洞书院

朱熹

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

读这首诗,就理解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所谓,假如一位道学家的诗集里,“讲义语录”的比例还不大,肯容许些“闲言语”,他就算得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例如朱熹。当然,要入《宋诗选注》还不够格,朱熹的诗一首钱钟书也没有选。他至少要求是“诗人里的一位道学家”,例如刘子翚。

 

离开白鹿洞书院,乘车到秀峰。入山门不远,有秀峰寺。过门而不入,往里面看有观音殿。乘索道入山,索道全长1384,高差410,全程28分钟。在缆车上眺望群山,心旷神怡。尤其是刚上缆车不久,万山寂静,唯有蝉声,真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尽管实际上没有鸟鸣。缆车行进中已经可以看见庐山瀑布,还有另一个水更少的瀑布。中间有站,可下缆车。近观庐山瀑布,远眺对面的香炉峰、双剑峰。瀑布水势不大,初看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不相符。细想李白说的瀑布也可以理解为高(飞流直下三千尺)但小(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为最高,远离大地,因此必然很小)。实在难以想象袁宏道在此处所看到的瀑布,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孤搴万仞,峡风逆之,帘卷而上,忽焉横曳,东披西带。另有李白塑像,翩翩佳公子,腰悬长剑,我第一眼看上去,以为是花木兰。继续乘缆车,到站后不远,有文殊塔。在塔下远眺,可以遥望鄱阳湖。再走不到一公里处,还有庐山瀑布源头。源头属于黄岩景区。景区门上有副对子值得玩味:

神界之界

自在所在

去源头路上有黄岩寺,新修不久。门殿为弥勒佛率领四大天王,正殿为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从高处直接乘缆车下来,又去了仙浴潭。岩石上有先人抑或今人题字,入石深浅不一。潭水来自瀑布。未见仙人在潭中沐浴,倒是有几个小孩子在洗澡。

 

乘车去吃晚餐。然后在附近的宾馆入住,已经七点半。八点去泡温泉。似乎很累,泡后走路都有些发飘。三刻钟后便结束。

 

明日早餐后去机场。午餐后登机。庐山之行结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910910.html

上一篇:游庐山日记:第四日
下一篇:滕王阁
收藏 IP: 202.109.1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