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课内部有什么分法我不清楚或者不记得了,反正都是本专业的教授讲的。
导师刘延柱教授讲《航天器动力学》(2学分)。那是我第一次听刘老师上课,讲得真是深入浅出。听课除了我之外,有旁听的高访戈新生老师和几个硕士生。我已经在博文《听课--在交大亲炙刘延柱教授之四》中回忆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专业课中,我最熟悉的是《非线性动力学》(2学分)。讲课的是包光伟教授。他是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我读书时已经是教授博导。导师曾想安排他给我当副导师,我没有同意,觉得没有必要,而且辈分有些乱。在十多年之前,他在凌复华教授带领下研究过混沌,特别强调数值方法;后来主要做充液体动力学。博士硕士在一起有几个人听课,我的成绩是B,班上好像还有B+。我当时还有些惭愧,已经在《物理学报》和《固体力学学报》上发表过研究混沌论文的副教授,课程成绩还不如硕士生。
交大一般力学的强项是多体动力学,但这是我的弱项。相关的课程为《复杂机械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3学分),由洪嘉振教授主讲。博士生和硕士生一起听,博士生还有室友于清。硕士生有几个,但他们另外有个课程名称。洪老师课讲得非常好,内行领会门道,外行觉得热闹。洪老师后来获国家教学名师奖,也是实至名归。我就是那看热闹的外行。自己刚体动力学的基础很一般,计算机方面尤其差,因此听这门课先天不足。于清帮忙,洪老师也照顾,最后得B+。推测可能是班上最低成绩。
还有门课是方之楚教授主讲的《随机振动》(2学分),几个博士硕士一起听课。方老师的学术专长是振动的工程应用,但我个人感觉在课程中似乎无法反映。课讲得总体上中规中矩。我最后得了B+,已经是班上最高分了。
交大还有综合考试。理论上,应该考分析动力学、多体动力学和高等振动理论。实际上,并没有考试,只是用开题报告替代,一举两得。主持考试的包光伟教授(当时是教研室主管研究生教学的副主任)认为我的研究选题还不够明确。因此只得了B。从包教授对我开题报告的评价判断,他对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课题有不同理解。综合考试几个月后,我完成了论文准备答辩,因为提前了一年。虽然我不赞成,导师仍打算请他预审论文和做答辩委员会成员,但由于些技术上的原因,他没有预审论文因此也没有参加答辩。
我读博士时年龄比较大,似乎过了读书打基础的时候,没有太重视上课的事情。而且自己当了多年教师,明白考试成绩不仅是学生考的,而是老师给的。因此更不介意课程的成绩,只要不挂科。这应该也是种可以理解虽然不值得提倡的选择。后来我也招过比较资深的在职博士生,自己经手的课程成绩打分都很高,如果我没有记错,基本都是A。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