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忏悔的缺欠 (1994)

已有 5421 次阅读 2010-9-15 16:14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历史, 知识分子

从雷颐《自将磨洗认前朝》(《读书》一九九四年第四期)一文我们读到了陈凯歌关于忏悔和控诉错位的精辟之论。然而我认为当前中国知识界的关键仍是忏悔的缺欠。在灾难中的所谓“忏悔”大多是“臣罪当诛兮天子圣明”式的套话,何曾发自内心。没有发自内心的忏悔,所谓控诉也只能是基于利害得失的委屈抱怨,而不会是出于公理良知的申诉抗争。

 

忏悔的缺欠主要是由于没有诚实思考的勇气和习惯。“先在下意识中欺骗自己,然后又想像自己既诚实又有德。”(罗素《论教育》)于是有了一批卫道模样的正人君子,颂王骂贼党同伐异。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永远不能从自己的皮袍下榨出个小字,也没有勇气喝尽自己酿成的酸酒。

 

其实,乐于回味过五关、斩六将的荣耀,而不愿回想失荆州、走麦城的狼狈,似乎也是人的本性。正视一切事实,尤其是令自己不愉快的事实,却是需要刻意培养才能形成的品质。这本应成为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小开始,可惜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正心诚意之说古已有之。

 

忏悔的欠缺不仅导致历史的遗忘,也导致历史的误解。相当多“文革”中的成年人对这场灾难的理解仍属于波普尔所说“原始的迷信”,认为十年浩劫是“某些有权势的个人或集团直接设计的结果。”(《猜测与反驳》)过来人尚且不明不白,后生晚辈更是糊里糊涂。

 

由于缺少直面历史的勇气,便有了太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只好想象一切从头开始。“文革”十年的往事已差不多忘却,几年前的往事也要淡化。记性坏的人有福了,他们已得安慰;记性好的人有祸了,他们永无安宁。

 

 

发表于:读书, 1994, (10): 5-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363361.html

上一篇:混沌浅说
下一篇:分析力学的3部经典著作及其作者
收藏 IP: .*| 热度|

2 王青云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