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柳如是别传》对力学史研究的启发

已有 3087 次阅读 2021-8-28 22:54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柳如是别传》长时间是我的“欲读书”,直到去年疫情最严重时完成《初读》。后来又陆续翻翻。过去很推崇其思想价值,至少是堪与《红楼梦》比肩的巨著。后来慢慢理解其学术价值。主要是体会历史考证的方法论。

 

历史的考证,与科学的验证不同,不可能因此也不要求有完全排他性的证据,只需要有压倒性甚至只是占优势的证据。类比于英美法系的审案,科学研究相当于刑事案,要完整的证据链,排除一切其他可能,获得陪审团的一致同意。历史研究相当于民事案,有一定证据,超过支持其它不同判断的证据,能获得陪审团多数认可。《柳如是别传》中有些断言堪称“铁证如山”,如钱谦益不曾与柳如是相约投河自尽并说“水太冷”而放弃;有些断言,陈老自己认为有道理但证据太弱,如往来钱柳之间的惠香是卞玉京。

 

历史研究的上述特点也可以说出自无奈。历史证据必然存在不完备性。有些重要的历史环节没有记载,有些虽有过记载但后来佚失。更糟糕的是有记载也未必真实可信。这种证据的不完备无法通过现在的努力弥补,不像现代科学研究中可以进行补充实验。因此,历史判断的证据链必然有些缺失的环节。补齐这些环节需要历史研究者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当然科学研究也需要,因为构建证据也需要方向。

 

历史的证据不仅可以来自史书,也可以来自诗文。“以诗证史”是陈寅恪先生特别强调的历史方法论原则。不仅体现在《柳如是别传》中,更体现在陈老《元白诗笺证稿》中。该书我大致翻过,还没有从头到尾仔细通读。正是在《元白诗笺证稿》中,陈老考证出杨玉环入宫时不是处女,由此又推测了李氏皇族的蛮族文化特性;由婚姻习俗的变化,推断出唐代与宋代的不同。“考吾国社会风习,如关于男女礼法等问题,唐宋两代实有不同。此可取今日日本为例,盖日本往日虽曾效则中国无所不至,如其近世之于德国及最近之于美国者然。但其所受影响最深者,多为华夏唐代之文化。故其社会风俗,与中国今日社会风气经受宋以后文化影响者,自有差别。”这些论证有说服力,但达不到绝对的排他性。

 

另外一点也许算不上方法论,只是写作方面的特色。就是在考证过程中穿插人物和诗文的介绍。一方面使得行文生动,另一方面也增加可信度。

 

力学史也是历史。同样存在证据不完备的问题。这种不完备性还体现在作者的能力方面,例如不懂拉丁文,没有译本的拉丁文文献都等于不存在。因此,力学史的研究标准与历史相同,证据只要有说服力即可。证据除了论文外,私人通信和教材也是。

 

受上述启发,考察“理论力学”这个名称的来由,就是约定俗成的历史演化过程。这只是个人感兴趣的小问题,远没有“杨玉环进宫前是不是处女”意义重大。小试牛刀,发现流行的说法,来自前苏联教材翻译并不正确。我自己的猜测,俄文中的“理论力学”来自德文,其实也不正确。倒是很意外地发现,这个名称的起源居然在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看了英法俄德汉几种语言的教材,不懂法语,但当成英语看,大致能猜出意思;俄文猜都猜不出,只能借助德语英语和汉语的译本。顺便一提,我觉得猜的本领才是真正的阅读能力,而各种阅读考试考的主要是语言能力。重构的“理论力学”用法演化过程,情理之中,预料之外,自己感觉挺有意思。


已经写了篇万来字的文章,专门阐述。不知道文章是否值得投稿,初稿请教了两位同行牛人,反馈意见都很正面,指出的问题仅限于文字方面。特别是指出俄文人名有错误,我不懂俄文,只能根据网上资料核对,最权威的百科又不能上。还找位在法国拿博士的小朋友帮忙看看,她奇怪我怎么知道那些法文的古董教材。可能只是有读书时仔细读参考书目的习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301842.html

上一篇:晋升副总监
下一篇:游黔记之兴义马岭河大峡谷
收藏 IP: 101.87.45.*| 热度|

3 王安良 张晓良 谢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