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临睡时有些不舒服,主要是感觉冷。一测体温,36.8°C。有些微热,但可能还不算发烧。半夜再测,37.5°C。这已经是毫无疑问地发烧了。吃了些感冒药,继续睡觉。到了早上,仍然是37.5°C。通常认为早上体温偏低些,因此预计下午和晚上,体温还会升高。
随着年龄增加,我愈发觉得有些童年的经历,其实有很大的影响。对生病的态度就是一例。在我的记忆中,非受伤或者牙疼等的内科病症,我母亲判断的标准首先看是否发烧。如果不发烧,就不用吃药,也不用休息。如果发烧了,就需要密切观察,最好是卧床。也就是说,发烧是母亲判断生病的必要条件。如果发烧了,而且精神很不好,就要采取下一步措施了。
后来我发现,有时候没有发烧仍然很难受。例如,嗓子疼。我自己能做主了,嗓子疼到第二天,就用抗生素。我们家的传统,都是用很旧的、药力比较弱的药。例如抗生素就是土霉素。很不幸,后来好像这药不生产了。
这次发烧,直接就吃药了。最普通的感冒片。我个人理解,这种药的主要功效其实是发汗和镇静。吃过有些困,迷迷糊糊地躺着,再出些汗,病症就缓解了。因此,如果不吃药,多喝水、多睡觉,其实效果也应该差不多。只是岁数大了,懒得冒险了。在吃感冒药方面也就“吾从众”了。抗生素的使用就要慎重得多。感冒未必是细菌性的,也可能是病毒引起。当然,另一种说法是,发烧时抵抗力弱,如果不用抗生素,其它细菌可能趁虚而入,引起肺炎等。这个似乎也有些道理。
从小养成的习惯,一旦生病例如发烧,就要找原因。其实身体很复杂,原因很多时候并非人想象那样。但长期的习惯,不找到个原因,好像就有些不安。更主要的,如果自己不找到个有说服力的原因,父母就要把病因归咎于他们不喜欢的行为。这大概也是西医的态度,生病本身其实是种错误,治疗是改正错误。
原因一定要有针对性,不仅要能解释为什么这次得病了,还有排除过去为什么没有生病。例如,我每天晚上洗过热水澡后,要吹吹冷风,然后再睡觉。这个其实是钱校长介绍的养生之法的一个减弱版本。按钱校长的说法,是热水澡洗到皮肤微红时再用冷水激到冻得微红。这个我没有敢尝试。我的减弱版本也被家人诟病。但过去一直如此,说因此感冒发烧就缺乏说服力。
我认真反思一下这次发烧的原因。总体上,我的书房没有加热,保持在我觉得舒服的低温。而客厅里,要让北方来的岳母等舒服,空调开得比较高。难免进进出出,就有些问题了。当然,这个也不是很有说服力,因为这样已经四、五天了。也可以说是积累的结果,但在我看来这是偷懒的说法。具体的原因是我没有及时增加衣服。昨天其实有两次。一次是下午陪岳母等去看母亲,回来想到还有半个小时就出去散步了,没有增加衣服,其实等了一小时才走。另一次是散步回来,因为就要出来吃饭,又没有马上加衣服,这次也有快一小时。不过,散步时我已经觉得有些不对,感觉有些冷。我觉得这个原因分析有一定说服力。事实上,如果没有任何原因,就发烧了,真有些可怕。因此,找原因的过程,其实是种自我安慰。暗示着,事态仍在掌控中,只是一时疏忽。
还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我通常是先流鼻涕、嗓子疼,然后才发烧。这次不知道为什么一步到位地发起烧了。当然,元旦前后,有过嗓子疼和流鼻涕,但后面没有发烧。这两次应该没有什么关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