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j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jin 研究领域:分子病毒学与分子肿瘤学

博文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名额应当大量增加 精选

已有 13795 次阅读 2011-12-7 05:08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

二十几年前在北京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有深刻体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级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名额比较紧张。每位导师每年如果能录取一位研究生,就已经很幸运。相比之下,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名额很多,我母校中山大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生物学家就曾经放言,要同时指导50名研究生。由于上述供求矛盾,也由于当时高校的科研条件与中科院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院所有很大的距离,造成许多高校研究生蜂拥前来科研院所代培的特殊景观。所谓代培,大多数情况下高校的导师只是挂名,真正负责任的是研究所里的导师。其实,类似的矛盾在台湾也有出现,最好的研究生通常都被国立大学囊括,连中研院和国卫院都要望洋兴叹。近水楼台先得月,充裕的优秀研究生资源已成为高校吸引人才的重要利好因素。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体会到中科院和其他国家级科研院所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是有许多独特优势的。我从来没有后悔,当年舍CUSBEA舍高校,投考了北京病毒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我真正学会做实验和做研究,都是在病毒所。以后到美国,主要是开阔眼界并学会选课题、写论文和与老外交往。同许多人一样,我将在病毒所读研究生的时间视为一生中的一段十分值得怀念的美好时光。除了软硬件条件好、科研气氛浓厚、生机勃发、师生关系融洽、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等因素外,我认为病毒所当年对研究生的重视也是值得肯定的。顺便讲一句,当时的病毒所领导有许多超前意识和务实措施,例如实行研究生在津贴、奖金等方面与职工大致看齐的内部政策,这些在高校恐怕是难以想象的,直至今天可能都做不到。当今活跃在中国和国际学术界的许多学者,都曾在中科院、医科院、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接受过训练,也可以从一个角度上反映出这些机构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成功。

 

二十多年后,中国科教事业已突飞猛进,今非昔比。然而,中科院及部分国家级科研机构研究生名额过少的事实却没有根本改变,甚至还有所加剧。许多顶尖科研院所无法录取更多研究生,是对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一方面国家投放大量资源支持中科院,而中科院也以实力竞争到较多的研究经费;另一方面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却出于本位主义处处掣肘,阻止中科院取得更多的研究生名额。这一矛盾已经到了必须重视和解决的地步。本来这样的大政方针,轮不到我来说话,相信有识之士早已呼吁。具体的方案和要求也已提出,甚至已经劳动国家领导。可是,经过轮番的公文旅行,最后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今日中国的事情,问题往往出在操作层面上。行政部门一个小小的中层干部,几道敷衍搪塞的功夫,就可以将上层领导的宏伟规划和下层单位的实际需要化为乌有,令人叹为观止。这也是许多好的政策和计划虽然立意很好,但中途往往变味,实行起来更已完全走样的部分原因。为了中科院和其他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健康发展,为了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我愿借科学网一角再次呼吁,教育部应当尽快大量增加中科院及其他实力雄厚的国家级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名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6627-515713.html

上一篇:台湾生物医学发展的启示
下一篇:医学教育的改革不容胡闹
收藏 IP: 223.19.186.*| 热度|

48 陈安 吴飞鹏 彭思龙 杨华磊 刘庆丰 于全耀 薛怀君 梁建华 周家喜 刘良云 孙军昌 赵汝东 龚勇 张彦斌 严成增 高建国 彭友松 吴景鹏 于锋 彭雷 逄焕东 杨辉 董志刚 白冰 李学宽 曹聪 郭向云 李冰 易文凯 张溢 王节涛 刘波 黄顺谋 刘昶 姚向峰 吴明火 赵纪军 秦鸿翼 牛登科 滕达达 王恪铭 陈祥龙 李宇斌 myyddd luxiaobing12 zhouguanghui scienceak47 sunruju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