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编自:赵延昇,徐境.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专业化发展——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96-100.
一、学科馆员应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升学科匹配度
根据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成员对专业人员特点的研究,将专业人员的特点和标准概括为:需要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和不断进修;有独特的专业文化;有健全的专业组织,相对稳定的职业群体;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建设,需要提升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其整体学历水平,保证基础性的专业化培养;提升专业技术职务水平;大幅度提升学科的匹配度,吸引具有专业学科结构的人才进入学科馆员队伍。在学科划分日益精细,学科专业方向要求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真正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专业化、职业化、稳定性高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
二、学科馆员应不断“嵌入”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打造文献资源的“平台服务”
“嵌入式”、“学科化”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最早出现在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发布的《学科馆员角色转变》报告中,这种嵌入主要指“学科馆员应当嵌入用户的研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建立参与用户学术行为的新模式”,这样的服务将原来以文献信息资源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要求学科馆员围绕用户打造一个信息资源提供、评估分析、建议参考的综合性学术平台。在当前信息化剧烈冲击的时代,各类文献信息资源书目庞大、繁杂,随着学科体系划分的不断精细化,对知识和信息需求的目的性也不断增强,因此对以学科馆员为支撑的“学科化”、“嵌入式”的“平台性”服务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三、建立系统完整的学科馆员培养体系,提高继续教育水平
美国高校图书馆高度重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及馆员培养,制度建设涉及整个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就学科馆员的培养而言,以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培养模式为例,在一个学科馆员的聘任和培养过程中就有诸多步骤。首先在聘请环节中,包括资格筛选、岗位职责发布、成立招聘小组、对申请者进行初步审查和评估、组织考核及面试、总结评价、提出聘请等步骤;在之后的培养环节中,包括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时间支持许可馆员的继续教育、安排有经验的资深学科馆员进行指导、定期考核等,具有科学高校的学科馆员管理和培养模式。
在学科馆员制度建立与发展过程中,还必须结合具体馆员的个体情况,以及实际的工作内容,建立一整套步骤明确、时间明细、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包括参加专业性会议、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承担科研项目、撰写文章报告等多种方式,从制度上保证学科馆员能够根据学科发展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学科服务能力。
图谋评论:
1998年之后,国内高校图书馆界学科服务、学科馆员是热门话题。其“中心思想”是为了促进图书馆员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图书馆员的职业能力与服务水平。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表明——任重而道远。
据赵延昇,徐境的统计数据,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心馆在职馆员161人,其中学科馆员15人,占9.3%。24座院系分馆48人,作者因其“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学科馆员角色”,全部视作学科馆员。同样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图谋认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发展方向是:夯实基础,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要求“图书馆应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领域,提供数字信息服务,嵌入教学和科研过程,开展学科化服务,根据需求积极探索开展新服务”,学科馆员不是科研秘书、也不是教学秘书,而是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的非常紧张,“减员增效”的需求紧迫,“学科馆员”队伍通常是戴了个帽子,特别能战斗小分队,所做的工作实际并不限于“学科服务”。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专业服务、人力资源的差距是相当大的,“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也应是有所不同的。当前追求个性化、精细化、专业化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必须立足现实,找准方向,循序渐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