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第六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SILF2012)的会议发言,是我首次在国际会议上发言。
根据会议日程知道,我的发言安排在专题交流会Ⅰ(作为科研基础设施的图书馆、数字阅读、数字资源保存与图书馆员技能要求),是第3位发言者,前两位分别为:俄罗斯国家图书馆馆长安东·李赫曼诺夫先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副馆长(Associate Director)Lisa R. Carter女士,主持人为芬兰赫尔辛基市立图书馆副馆长Anna-Maria Soininvaaraa女士。随后的发言者为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图书馆Paula Kaufman女士(具有43年馆龄)。在启程去上海前,征询了好些师友的意见,对提交的PPT进行了大调整并提交给会议秘书处。经朋友帮忙调整过的PPT显得美观多了。
7月19日那天,我提前半小时到会场,一是熟悉会场环境,二是确认更新过的PPT是否到位(实际打开试了试),三是为自己找个合适的位置。若干年前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一个会议发言,上场之后,发现PPT打不开(版本问题),临时调整了发言顺序(回宾馆取自己带的电脑)。
专题交流会开始,发现会场多为外国人(未提供同声传译),会场人数估计为50人左右。我使用中文发言,PPT也是中文的。第一位发言者为俄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使用俄语发言,配翻译(翻译成英文)。其发言结束后,会务人员再以摘要形式翻译成中文。第二位发言者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语速很快,准备的内容颇多,被主持人打断之后,会务人员以摘要形式翻译成中文。我的发言是按15分钟介绍,5分钟交流准备的。到交流这一页PPT时,会务人员直接进行翻译,用时大约5分钟,在翻译过程中,我上台将最后一个页面打出来。我的发言结束(上午十点)就到了茶歇时间。我起身离开会场时,有位粤语口音的听众对我说我的发言很好,这个话题在北美的关注度很高,还问我是否到访问过哈佛大学图书馆,我如实相告。走出会场又有三四位听众与我交流,正好把会场缺乏交流这一遗憾弥补上了。
上午接下来的三场报告,最精彩的当属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那位发言者的。她的PPT是英文做、汉语讲。普通话说的非常标准,而且神态得体,是一位出色的演讲者。昨天朱晓明先生《大都市转型的智慧:建“智慧城市”》主旨报告令人印象深刻。他的报告同时提供中文版、英文版(双屏幕显示),用英语演讲。所谓相形见绌,需要急起直追。
我的此次的发言,可取之处是时间把握比较好、语速也还好(我平时的语速偏快)。不足之处很多,比如考虑欠周全,未准备双语内容(只是标题用了一下英文)。我会前以为,这个主题可能外国人感兴趣的不多,听众多为中国人。另一点预测是听众不会很多(我的PPT更像“发言稿”,文字内容偏多,希望有利于未能参会者下载利用。),这点预测倒是比较准确。
我非常感谢上海图书馆给我提供的锻炼机会!也由衷感谢所有给予我批评与帮助的人!通过本次发言,进一步开拓了视野,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594362.html
上一篇:
有一种刑罚叫攻读博士学位下一篇:
第六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参会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