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圕人堂同行提问:向您请教个问题,您这有做过数据库评估的使用报告吗?不知道从哪些维度评估?
我的简答是:数据库评估使用报告,自身所在馆可以说年年做,但属于非常模糊的。也没有精细化到若干维度。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实践非常丰富。理论研究成果不少,实践中更是各个馆或多或少年年都有所涉及。单个数据库的使用报告。DRAA提供的若干数据库使用报告可以参考。实践层面的,我自身所在馆尚不足以大方展示。我算见识过的,做得比较好的有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大学图书馆,均是馆长在相关会议报告中展示过的。理论层面的,我随手从中国知网找了一篇供参考:王一华.数据库绩效评估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06):82-86.我所在馆做的是“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与利用情况报告”,这个报告,一是年度工作总结中要用到,二是决定预算方案的会上要在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上汇报,三是填各种表(比如专业评估、学科评估)时可能会用到。关于评价维度,这篇论文不错:余昭芬,黄德斌,汤艺,谭黎,谭荣杰.GAP理论模型在数字资源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04):62-68.
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数据库评估从哪些维度着手?特此进行稍微进一步的学习,提供一个参考答案(摘编自:余昭芬,黄德斌,汤艺等.GAP理论模型在数字资源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04):62-68; 徐革. 我国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56-68.)。
数字资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五大属性(C,E,R,S,U),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共25个。
C 数据库内容评价(Content):确定数据库收录是否全面、准确、权威、时效性强,是否符合本校需求。
C1 数据库类型和数据量;
C2 收录内容的时间跨度;
C3 本校学科覆盖率;
C4 收录内容权威性;
C5 内容更新频率
E 数据库成本评价(Economic performance):数据库的使用价值与成本比较。
E1 单篇使用成本价;
E2 数据库软硬件购置成本;
E3 年涨价幅度;
E4 读者人均服务成本;
R 数据库检索系统 (Retrive system):数据库的检索功能与内容的有效使用。
R1 系统检索效能;
R2 检索技巧应用;
R3 检索结果处理;
R4 阅读界面操作简易程度;
R5 用户帮助和培训。
S 数据库商提供服务(Service):数据库服务商提供的有用服务是否满足需要。
S1 免费试用;
S2 数据库存档方式满足本校要求;
S3 远程访问速度和系统稳定性;
S4 数据库统计功能;
S5 售后服务响应时间及效果。
U 数据库利用评价(Utilize):用户对数据库的利用以及满意程度。
U1 数据库登录次数;
U2 浏览和下载总量;
U3 读者所需数据的可得性;
U4 读者人均使用量;
U5 检索内容查全率和查准率;
U6 用户总体满意度。
图谋注:五大属性(C,E,R,S,U)及二级指标提法的源自徐革的博士论文。字母代表的具体的含义未发现,是图谋自己猜测的。
一句话小结:理论、实践、应用,三者的和谐,相助相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延伸阅读:
1 徐革. 我国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56-68
电子资源已成为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资源。注重电子资源的利用效率、效能和价值,提高电子资源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程度,寻求有效的评价和管理它们的办法正成为大学图书馆的主要挑战。我国对于电子资源的绩效评价研究还没有深入到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层面,远远滞后于电子资源市场的蓬勃发展。本论文结合我国实际,从理论上系统地分析和阐释了影响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的内外部环境,创建了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的分析性思维模式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评价方法,为全国范围大学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绩效比较研究提供了理论保障和实践依据。
图谋注:这是一篇博士论文,对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
2 王一华.数据库绩效评估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06):82-86.
借鉴目前国际上与数据库绩效有关的一些主要项目,结合图书馆数据库的具体使用情况,依据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作者认为数据库绩效主要体现在利用情况、内容质量、数据库商服务水平、用户满意度四个方面,从而制定了数据库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定量测量和定性测量(调查问卷)相结合方式,经过加权计算得到数据库的绩效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提高数据库利用率的方法,提出了数据库的改进建议,并指出今后数据库评估研究的努力方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