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中外高校图书馆发展态势

已有 2847 次阅读 2019-11-29 16:06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高校图书馆, 发展态势

摘编自:周衡,陈天天,张晗.中外高校图书馆发展态势——基于会议主题的比较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37(05):12-18.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年第5期刊发上海交通大学周衡、陈天天、张晗《中外高校图书馆发展态势——基于会议主题的比较分析》一文。文章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和国际大学图书馆联盟(IATUL)年会2010-2018年的主题词进行词频分析,对中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热点和趋势进行了解读和比较,点明中外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共性和特性,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需求同存异,探索建立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实现创新转型。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范式的改变,以及“双一流”建设方案等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无不给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也使得创新、转型成为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热点词汇。图书馆应当如何转型?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是对图书馆发展现状进行扫描及趋势预判,也就是要回答:发展重点有哪些?前沿热点又是哪些?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外高校图书馆代表性会议2010-2018年的会议主题进行比较和分析,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中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态势,并提供业界参考。比较分析带来4点启示。

       一、服务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当下,信息环境日益开放,科研转向数字化和数据化,混合式学习、电子化学习、慕 课 、翻转课堂正在颠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布实施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上种种,让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面临巨大挑战,更加剧了转型发展的紧迫感。转型的根本任务,是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变革的大环境,不断发掘图书馆服务新的增长点,通过创新服务体系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创新离不开协同合作。和用户、同行、图书馆相关行业专家的密切互动及深入合作,有利于帮助高校图书馆进行角色定位并找准突破口,是服务创新的基础,必须充分重视。此外,馆员是图书馆服务的承载者,是服务创新的实践者,馆员的能力决定了服务的质量,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讨。

       二、把握用户需求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点。用户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用户的需求决定了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只有在准确把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服务规划,才能将服务落到实处,避免人力和资源的浪费,这点从两个会议反复强调用户调查、用户参与、用户行为和用户体验可以看出。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应当深思的是如何科学有效地了解用户需求。传统的问卷 调研费时费力,所得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定也面临质疑,用户体验作为一套了解用户需求的方法集合,日益得到图书馆界的关注和实践应用。ACRL在2016年的趋势报告中将用户体验作为检验图书馆服务和资源发展的重要方式,IATUL在2018年的年 会中也专门将“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设计”作为分主题,安排了主旨报告和案例分享。

      三、密切关注中外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共同热点。数据服务(研究数据管理、数据仓储、数据挖掘、数据获取、数据监控等)、数字化服 务(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数字学术等)和图书馆空间功能拓展(空间再造、创客空间、共享空间等)是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共同的发展重点和热点。对于国内高校图书馆界,应当持续深入地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同时密切关注国外同行在这些方面的实践进展并积极交流,以期获得更多的经验和启发。

      四、辩证看待中外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差异热点。虽然中外高校图书馆在发展态势上取得诸多共鸣,但由于国家、社会、教育的发展阶段、状态和任务不同,自然存在不同侧重。因此,我国高校图书馆不仅需要紧跟国际图书馆发展的大潮流,借 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更需要立足国情校情和用户需求,探索建立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决策的服务体系,通过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与时俱进和繁荣发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08081.html

上一篇:闲话著书立说
下一篇:关于做讲座的思考
收藏 IP: 210.28.4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