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为师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angjuyin 木曰曲直 上善若水

博文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2)——应用实例

已有 6271 次阅读 2010-8-8 17:12 |个人分类:中医入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阅素灵, 张元素, 中医入门

本文由阅素灵师兄主讲,本博整理。

阅素灵师兄于2010719晚八点,在UC聊天室“正法讲修乐园”,开始交流传统中医学理论,以后开课时间,是每周星期一、星期五晚八点主要内容是指导每个人自学中医的路径,然后讲各个路径的基础课程,因人施教。课后可以自由发问,互动交流。

UC聊天室的房间路径是:VIP-五花八门-民族宗教-电信-正法讲修乐园。也可以直接搜索房间进入。房间已经取消密码,直接点击即可进入。

休息了一下,接下来谈这本书使用的例子。谈这本书使用的例子,可以借用一句作者的话:古今之病不相能。因为天时地利、人间的社会风气种种变化的原因,所以有区别,所不同的只是表象,相同的仍然是同样的东西。但是因为表象不同了,所以我们用来对治表象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大概这是作者说过的话,所以这位作者特别不喜欢用古方。他用的方子,要么在主流中医看来是一些凑起来的药,所以长年以来这位作者不被重视;还有的人写文章说他对中药学贡献很大,其实他并不只是贡献中药学,他的本意是想传授上上医学,是想传授不被任何变化和任何表象所迷惑的、能够直指核心的上上医学。但后人的理解是他对中药学贡献很大,以为他不需要组成,都是这样一个一个这样单调的药往上凑。我现在就来谈几个他的这个各种不同层次的用法。

首先谈到的两个例子,本来我是想找两个著名医家书上的例子,但实在太难了,没有空,所以只能随便说两个,书上一时之间不一定能查得着的。当年北京()观,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道医比较有名,他就是也不搞针灸什么的,只搞大方脉。因为在道门中所有学医的人,有一多半都是先学针或者学推拿,然后其次学灸,到最后一步才学大方脉,因为认为大方脉比较难,更加需要更深奥的功底,也会负更加多的责任,所以一般是学针灸、推拿。但是这个著名的、疗效很好的道医,他就是不会针灸,专门搞大方脉。他有很多比较经典的病案,他这个病案之一,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怪病。这个怪病就是:一个女孩子,尚未出嫁,闺阁当中,每隔十八日,定时喜怒无常,然后口中污言秽语,而且污言秽语多涉及()之事,但是发作七天之后,一如常人,但是又过十八日,又再发。当时很多人去看,也请了很多名家,舌脉也没有什么异常,可能大多数名家从舌脉上看不出什么异常。然后在不发作的时候,各种症状如常人。很多名家,开了很多方子,但没有效。当时这个北京()观这个名医就去了,那么这位道医开了一个堆砌上去的方子。开的什么药呢?它就是有甘草、元参、黄连、木通、赤茯苓、细辛、乌梅,整个方子没有一味所谓的豁痰开窍或者常规当中认为的镇定的,比如说朱砂、紫石英什么的镇定的药。他说这个方子,28天之内,一天一付,吃完28付就能如常。最后正如其所说,吃完28付就如常。他自己本人解释,他这个用药的根据就是出自《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心部所主病症心的本病,其中有一条就是“惊惑谵妄烦乱”,就是心的本病所主。他既没有管她的发病间隔有时,也没有管她其它的原因。因为她舌脉如常,他只是把她认定是一个心的本病,那么根据他当时判定的虚实的多少,用了泄和补的成分,于是这个病就好了。这个听上去很玄,尤其是受惯了主流中医教育的很多人觉得太不可思议了,随便堆凑一些乱七八糟的药上去,就能够有效,他就会认为是他堆砌药偶尔碰上,其实这是属于另外的体系,这就叫做五行用药,就是阴阳五行用药体系一直在道门就是一个特别大的用药体系。《辅行诀》也是这个体系,但是《辅行诀》有假造的嫌疑,有很多东西有捏造的可能。但是《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他有很多东西是比较严实的,这不像是可以捏造的,而且作者的源流都很清楚。那么这是一个例子。

另外一个例子,也是同一个道医的病案,这位道医很擅长用《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这本书。这个病案是:一位久治不愈长达三四十年,病人也是没有什么其他的异常症状,就是长年下血,有时候多有时候少,连崩带漏,从来没有停过,很多妇科专家,用了种种办法,有傅青主的啊,有种种的方子,也都没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看了《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就知道这种崩中带漏就属于典型的命门所主病症,那么他用了“火弱补之八分,火强泻之两分”,再加上摄精,摄精是后期用,火已经去掉之后用,再加上一些补火的药。经过这两个阶段的治疗,这个长期困扰她,基本上已经绝望了,希望等到绝经之后自愈的病症,就这样获得了解根。

再有一个是我自己学这本书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把这个道理悟懂,就是没有达到知道应该补几分、泻几分,然后寒几分、热几分的时候,我关注到它的三焦和命门体系,其实也就是根结在阴阳五行贯穿在整个万事万物所遂表象以及各种变化规律当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这个东西好像是永恒不变,但是对它自身而言它是变的,但对那些变化不断的东西来说,它是相对永恒的东西。那这个东西就是所谓气化关键、气化开阖、气化的根结、发扬、散叶、回归,那么其实都可以通过它这本书来悟透。当时这个病人是突发的,青壮年,属于那种肌肉男类型,突然昏倒,经送医院抢救,清醒后,就头、鼻、耳包括眼睛,出现一个象七窍流血饿征象,血量不大,但是津津涌出(持续的),而病人自己本身整体是清醒的,只不过是有点昏花的情况存在,当时因为我正在学习这本书,一看就知道是三焦所主病症,在里面选择了一些散热的药,再选择一些所谓下寒的药,但具体选择什么药,我记不清楚了,反正大致的治疗多数是在照搬这本书,有一些很机械的用法,用量并不大,因为这个书它是讲究,但用精的时候,很多就会出现《千金》上的情况,《千金》上面就是有些药,比如说同一个方子里面有些药用到4两之多,而有些药用一两钱,当用得精的时候,就会出现《千金》上面的情况,如果用得不精的时候,就会出现每一味药都是小量,但是当你施治得法的时候,每一味药都用小量,一样可以起作用。

那么它这个精益求精的步骤,一开始只是入门,除了一帮人是穷推道理,还有些人是机械对应,他把所有的药都堆上去,或者不知道该选择相同病机里的什么药,以至于随便选择,到知道应该选择什么药,然后再到补几分、泻几分,然后再到补几分、泻几分那个相同病机的药该用多少,最后达到在同一机理之下应该具体怎么样来非常精细得去命中那个问题,然后直至能够毫厘不差地用药。在用药的当时,就能知道那个药用下去的痊愈的时间以及其它的东西,那么它也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所以学也可以从简单入门,先是搞机械对应,然后是精细地选择在同一个病机中具体该选择什么药,然后达到一个精细的用量。最后达到一个非常精密的体系,毫厘不差。但是会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很少,因为大多数的人在选择的过程中失去了兴趣。现代人一点基础都没有,没有这种初入道的基础,也没有对阴阳五行很深入地了解的情况下,他学了这个之后,就很快会觉得厌倦,已至于还没有实行精准,还只是开始实行机械相对,刚开始对选什么药有迷惑的时候,他就会放弃。所以这本书真正的价值,一直不为人所知。但是,我们现在知道了这本书的价值,假设我们不学它,也懒得去背它,也懒得去细微地用这个体系,那最少的一点,以后当我们读《千金》啊,或者看到一些期刊出现和主流中医不一样,那些像是杂凑的大方子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它很可能是出自这个体系,而且很有可能它是有效的。那么这是主流之外另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如若像有些人,他也不喜欢《伤寒》,也不喜欢《金匮》,他对药特别熟,对药物的气味阴阳了解得非常清楚,那他走这个体系也是很适合的。还有一些懒人,一遇到事情就喜欢搞这种对应,也可以从这里入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5594-351089.html

上一篇:《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1)——导论
下一篇:郑钦安医学三书简略概说和评价
收藏 IP: .*| 热度|

2 武夷山 王号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