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破四唯”为什么第一个点名SCI?

已有 15992 次阅读 2020-3-5 12:5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胡志刚/ 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

512ccfe75084992440b9565deb32b44a.jpg

注:图片来源于百度

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发布的反对SCI至上的意见,在学术界引起了热烈讨论。细看之下,这个意见其实并无新意,本质上仍是2018年的破四唯的延续和深化。只不过,在2018年只是笼统的提到要破除 唯论文,这次具体到了SCI,相当于点了SCI的名,开了在破四唯中指名道姓的先河。

熟悉科学计量学的人都知道,SCI是一个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它诞生于1950年代的美国费城,最早是由一家叫做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公司(虽然叫做研究所)开发的。1992年,创始人加菲尔德博士把它卖给汤森路透集团,2016年汤森路透又把这块业务剥离出来,卖给了一家亚洲的投资公司,成立了新的独立的公司——科睿唯安。所以,科睿唯安公司其实是这一文件中最为利益相关的当事人——当然,出于可以想见的理由,科睿唯安至今没有发声。


SCI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会成了“破四唯”打响的第一枪呢?


这要从SCI创办的初衷说起。SCI主要做了两件深刻影响科学家的事情:第一,建立了引文索引,使得科学家第一次可以获知自己论文的被引次数,并且在文献检索时,可以基于被引次数的高低,方便地找到最值得阅读和参考(最高被引)的重要论文;第二,进行了期刊遴选,它从全球各地发行的几十万学术期刊中,选取了相对最为规范、最有影响力的一万种期刊,从而让科学家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年代,可以选择更值得投稿和阅览的重要期刊。

简单来说,SCI就像是一个论文推荐(基于被引)和期刊推荐(基于分区)的数据库,功能上有点相当于豆瓣评分之于电影——可以帮助消费者决定今晚去看什么电影。

这么来说,SCI的引文索引系统其实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导致了搜索引擎的出现——Google最初也是依靠类似的原理来进行网站排名的。但是,好用的东西总是容易被滥用。由于SCI指标非常直观和客观,它被科技管理部门看中,变成了一个评价指标,用于评价科学家的水平,决定其评职、绩效和资源分配,被异化成了科学界的硬通货,类似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这可能是SCI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事,长期以来,SCI公司一直强调自己的初衷是为了文献检索,不是为了评价,而且也不宜用于科学家评价。

从评价的角度来看,SCI指标当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它太简单了。对于单篇论文评价来说,它只提供了一篇文章的被引次数,至于谁引用的,引用在什么位置,是正面引用还是负面引用,引用的具体语境是什么,一概没有(事实上,这是我认为SCI应该努力的方向)。所以,SCI更像是一个极简版的豆瓣,只告诉你“观影人数”,没有评分,没有评论,当然更没有打分细则。这样的“豆瓣”用于评价,不被质疑才怪。


既然SCI不堪其用,是不是就应该回到“同行评议”的老路上来呢?


我也不看好这一点。首先,虽然同行评议在西方这种有着悠久的契约文化的国家似乎还比较可靠,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熟人社会的文化传统里,我们讲究亲疏有别,讲究差等之爱,讲究血缘纲常,这种非常考验人性的同行评议制度可能就有点水土不服了。其次,作为一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同行评议体系或许可以解决community级别的、科学小同行内部的评价问题,而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跨地域、跨部门的Society级别的评价问题,同行评议这种“手工作坊”的方式就爱莫能助了。

举个例子,如果我面临的评价问题,是在我家楼下的三家超市中选择其中一个的话,我大概只需要问问邻居街坊,或者货比三家试试;但是如果面对的是淘宝上数以万计的商家和产品,我就不得不借助淘宝这一数字化的人气和评分系统来进行判断了——因为这样一个抽象的、冰冷的、基于大数据的虚拟系统,才能建构起现代社会运行所需要的信任基石和评价载体。

今天的科学家所面临也是同样的状况。你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再是和你同一个实验室或者同一个学院的同事和同行,而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同侪和后生。在这种规模的评价问题下,除了一个类似于SCI这样的、大家都信任的数字化、抽象化的系统,我想不到还有其他办法进行这种开放式的系统评价。

——除非我们不进行这种评价。

只有减少由于不必要的资源分配、奖项评选、人才认定而引发的跨单位、跨部门的评价需要,才是破除“SCI至上”的唯一出路。





















屏幕快照 2020-02-28 下午2.02.17.png









破除“SCI至上”大家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221913.html

上一篇:未被充分引用的新论文,怎么评价?
下一篇:科研项目申请的评审改为摇号?真有国家这么干
收藏 IP: 211.162.81.*| 热度|

12 周小春 帅凌鹰 梁洪泽 贾冠华 曾杰 蔡宁 张阳阳 曾荣昌 杨正瓴 贺玖成 许培扬 周浙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1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