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基金资助中的马太效应 精选

已有 9906 次阅读 2019-9-9 11:1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fullsizeoutput_29.jpeg

注:图片来源于ISSI2019官网

2019年9月5日上午,在罗马举行的第17届国际科学计量与信息计量大会(ISSI2019)上,一篇名为《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 funding》的文章赢得 ISSI 最佳论文奖(ISSI best paper award)。该论文于2018年4月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是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社会学系的Thijs Bol。值得注意的是,ISSI最佳论文奖授予近两年科学计量与信息计量领域的最佳论文(已正式在期刊上发表),而非授予会议投稿论文。

640.jpeg

注: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米开朗基罗创作于意大利罗马梵蒂冈博士倌西斯廷教堂顶的画作——创世纪,Creation of Adam, by Michelangelo)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的一则寓言,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640.jpeg

注: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科学基金中的马太效应


为什么现在有些科学家在背景和能力上大同小异,但是最后在成就上却相去甚远呢?原来是学术分层中存在一种自我强化的动力,这种动力源于科学家过去的成功,并促进科学家在未来的成功。Thijs Bol等人对年轻荷兰学者的经费获取情况进行研究,发现了科学基金中的“马太效应”[1]。

在这篇文章中,Thijs Bol等人汇集了一个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创新研究激励计划(the Innovation Research Incentives Scheme)中基金申请的评审分数和资助决定。在该资助项目中,荷兰科学研究组织(Netherlands 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用一条残酷的评估分数分界线将获胜者和落选者区分开来,这使得断点回归设计成为可能,贴近分界线两边的申请人其实从背景和能力都大体相同。而该研究则选取了贴近分界线两边的申请人作为研究对象,作者以评估分数分界线为基准将申请人分为六组:+1/+2、+3/+4、+5/+6、-1/-2、-3/-4、-5/-6。研究发现如下:

(1)那些险胜获得早期职业科研资助(+1/+2)的科学家获得中期职业科研资助的可能性是同期惜败科学家(-1/-2)的2.5倍。

(2)在申请中期职业科研资助的概率中,相邻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险胜组(+1/+2)和惜败组(-1/-2)除外。

(3)早期科研资助的获取并不能提高科研定量指标(被引次数、论文数和h指数),即中期获得科研资助机会的提高主要是归功于获得过早期职业科研资助这一事实。

(4)科研资助险胜者(+1/+2)在获资助后的8年内得到的经费是同期惜败者(-1/-2)的两倍,但这种差异并不是由科学家的能力所造成。

(5)获得早期科研资助对科学家的晋升会产生持久影响。

总体而言,职业生涯早期,能力水平基本相同的人中,获得资助的人之后获得资助的概率更大,而未获得资助的人之后获得资助的概率更低,甚至不再申请资助。

科学基金中的马太效应可能会破坏“任人唯贤”这一用人准则,使得同样有才华、有能力但最初不那么幸运的申请者被埋没。该文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两点思考:

(1)全球的科研资助机构都要求申请人在申请科研资助时,提供之前的资助记录和其他成果,这一做法或许可以取消了。

(2)在基础设施投入不太大的学科领域,资助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或许应该降低单个项目的资助金额,以便让更多科学家受惠,这样可以减少马太效应造成的不公平,同时也不降低资助的效率。



fullsizeoutput_3.jpeg


[1] Bol, T., de Vaan, M., & van de Rijt, A. (2018). 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 fund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19), 4887-4890.








fullsizeoutput_2.jpe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97247.html

上一篇:为什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下一篇:学术界与生物界的『先到者效应』
收藏 IP: 211.162.81.*| 热度|

18 李文靖 檀成龙 武夷山 梁庆华 杨正瓴 胡良军 孔梅 王俊杰 刘全慧 史晓雷 梁洪泽 刘立 黄永义 刘浔江 雷宏江 郑永军 信忠保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