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Tenure考核之时,是科学家业绩的巅峰之时 精选

已有 9346 次阅读 2019-5-27 09:5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2.png

2018年,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的一篇文章以经济学家为对象,发现在通过Tenure 考核之后,他们的业绩显著降低了。

 

李贤/ 浙江大学

(林墨插画师:何广生)

林墨曾经报道过一篇文章,《h指数多高才能评上教授?》[1],各个学科教授的h指数普遍较高,这意味着科研人员从踏入科研生涯的第一步起,就得开始坐“冷板凳”。2018年,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的一篇文章以经济学家为对象,发现他们在通过Tenure 考核之后的研究业绩显著降低了[2]。

Tenure 终身教职制度是什么?


Tenure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国外与国内的教授制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美国为例,美国Tenure制度的雏形最早形成于17世纪30年代,但是到1915-1940年期间才真正确定,1940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与美国大学协会联合发表了《关于学术自由与终身教职的原则宣言》[3],成为美国终身教授制度的纲领性文件。美国教授级别分为正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三级。一般来说,担任助理教授约5年,可申请晋升为副教授;担任副教授再5年,方可申请晋升为正教授。年轻人首先要有博士学位,其次要做过若干年博士后研究,这样才有可能被聘为助理教授。

近代中国的教授制度开始于1912年中华民国的《大学令》[4],新中国成立之后沿用了教授这一称谓,现有的教授岗位分一至七级。其中正教授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教授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一级教授是教授当中的最高等级,一般要院士级水平的人才可以担任。


获得终身教职之后,科研人员还会拼命科研吗?


为了对比 Tenure前后的变化,Brogaard 等人选取了全球top50的经济与金融系拿到终身教职至少10年的学者,共2763人,然后截取他们在拿到教授职称前5年和后10年的发文数据。

作者主要考虑教授职称前后发表的数量以及论文的质量,将论文按引用量划分成6个区间: Top10%(也就是下文所说的“本垒打文章”)、Top10%-25%、Top25%-50%、Top50%-75%、Top75%-90%以及后10%的文章。

研究发现,论文的质量和数量都在拿到终身教职的时候达到顶峰,然后下降。平均来说,每年发表的数量在拿到终身教职之后两年下降了30%,在之后八年下降了15%。从“本垒打”的数量来说,在拿到终身教职之后的两年也下降了30%,在之后八年下降了35%。无论是研究的质量还是数量都有所下降,一篇文章成为“本垒打”的概率在终身教职之后10年下降了大约25%。相反,在拿到终身教职之后,教授们发表了更多的低被引论文(被引次数最低的10%),这说明了科研人员在拿到教授职称之后减少了从事高风险的、创新程度高的研究。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2(不同引用率区间论文数量的变化情况


Tenure制度到底是好是坏?


Tenure制度激励年轻科研人员为登上学术界的“奥林匹斯山”而努力科研,但是在拿到终身教职之后,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更少、发表的论文质量更低。Tenure制度缺乏灵活性、效率低下,学术管理机构应该充分考虑授予终身教职之后科学家研究业绩的降低,并认真思考提升业绩的方案。


3.png


[1]林墨.h指数多高才能评上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87213.html

[2]Brogaard, J, Engleberg, J, & Van Wesep, E (2018). Do economists swing for the fences after tenur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2, 179–194.

[3]AAUP FOUNDATION. 1940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on Academic Freedom and Tenure. https://www.aaup.org/report/1940-statement-principles-academic-freedom-and-tenure

[4]360百科.大学令. https://baike.so.com/doc/28255826-2966969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81406.html

上一篇:『睡美人』引发的冲突
下一篇:这个方案真的能替代期刊影响因子?
收藏 IP: 210.45.209.*| 热度|

5 杨正瓴 刘立 李东风 李剑超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