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Twitter上的科学家

已有 4690 次阅读 2017-5-24 10:0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科学家爱用社交媒体吗?用来干些什么?最近Qing Ke等学者以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Twitter为研究对象,提出一套系统的方法来识别Twitter上的科学家,并对科学家这一群体的表现进行了全面分析。

编译作者:闵超 / 南京大学             原文作者: QingKe, Yong-Yeol Ahn,Cassidy R. Sugimoto

素材推荐人:闵超 / 南京大学           图文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家Betsey StevensonTwitter文字云图)

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化媒体为信息在各领域的高效、广泛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深刻影响着人们交流方式与生活习惯的变革。平日里深居实验室的科学家是如何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最近Qing Ke等学者以社会化媒体的典型代表——Twitter为研究对象,提出一套系统的方法来识别Twitter上的科学家,并对科学家这一群体在Twitter上的表现进行了全面分析。

社会科学家比自然科学家更爱用Twitter

科学家数量排名前十的学科分别是:历史学、心理学、物理学、营养学、政治科学、计算机科学、考古学、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神经科学与气象学。对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心理学家,作者给出的解释是:第一,很多心理学的实践人员在使用Twitter,例如心理咨询师;第二,可能很多人并不在学术界工作,而是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他们很可能通过自己的Twitter简介来表明自己的职业。

与美国职业雇佣统计数据对比,可以发现某些学科在Twitter上的科学家比例明显较高,例如社会学科、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而另一些学科在Twitter上的科学家比例明显较低,例如数学、生命科学与物理学。

女科学家中用Twitter的比例更高

Twitter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参与各类活动的机会。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分别有21%24%的女性与男性互联网用户使用Twitter,从而女性/男性的比例为21%/24%=0.875(整个互联网的比例为0.99)。在科学论文的署名方面,这一性别比例的范围是0.170(伊朗)至0.754(波兰),美国则是0.428。而这项研究中识别到的科学家Twitter用户中,38.6%是女性,61.4%是男性,女性/男性比例为0.629,高于多数国家的科学论文中女性的比例。

科学家在Twitter上分享的内容以科学为主

通过分析科学家们推文与转推中URL的域名,研究发现大量推文都指向新闻网站,如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等,除此之外自然出版集团也名列前茅。一些主要的学术机构也颇受科学家的关注,如WileyElsevierTaylor & FrancisSpringer等学术出版商与SciencePNASPLoSONE等学术期刊都位居前列。

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在Twitter上也有不同的发文偏好。尽管像nature.com这样的域名在众多学科中都受到欢迎,科学家还是更喜欢分享各自领域的内容。例如,arxiv.org(一个主要面向物理学的论文预印本网站)与aps.org(美国物理学会官网)是物理学家转推最多的域名;acm.org在计算机科学家中最受欢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著名博客(http://blogs.lse.ac.uk)颇受政治科学家、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的青睐。

科学家在Twitter更关注同行

Twitter如同一张巨型的网,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科学家连接在一起。通过研究科学家的粉丝、转推和提及三个网络,我们可以展现科学家如何相互建立联系。这三个网络都指向了同一位科学家中的超级网红Neil deGrasse Tyson,一位拥有745万粉丝的天体物理学家。他的网络特征指标(度数、PageRank值)在三个网络中都名列第一。

社会科学家与生命科学家处在网络中最中心的位置(中心度最大),物理学家次之,数学家与计算机科学家则处在网络的边缘位置。

科学家在建立联系时,所属学科领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互,即同一学科领域的科学家更倾向于建立联系;而性别的影响较弱,即科学家之间建立联系时并不考虑性别(看来这些科学家真的是在Twitter上讨论学术)。

Ke,Q., Ahn, Y. Y., & Sugimoto, C. R. (2017). A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andanalysis of scientists on Twitter. PloS ONE,12(4), e017536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56766.html

上一篇:近一个世纪,科研人员个人的发文量没有显著增加
下一篇:双一流:实现中国高等教育雄心的计划
收藏 IP: 183.157.162.*| 热度|

2 武夷山 张冠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