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科学守门人,接受了平庸而拒绝了开创性贡献 精选

已有 12047 次阅读 2016-11-8 12:2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科学守门人主要指学术期刊的编缉与审稿人,他们能够识别科学发现并提升论文质量,但在多数情况下,他们接受了平庸而拒绝了开创性贡献。

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

在科学界,如要将科学发现公之与众,需要通过科学守门人这一关。科学守门人主要指学术期刊的编缉与审稿人,他们从法律上庇护科学发现,从专业上肯定科学发现,同时,他们也引领着科学的发展方向。

科学界的轶闻趣事显示,科学守门人接受了平庸,而拒绝了开创性的贡献。Siler等人拿到三个顶级医学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British MedicalJournal》与《The Lancet》上2003-2004年的1008篇投稿论文与审稿结果,证实了轶闻趣事,论文发表在PNAS上。这1008篇论文中,946篇被拒稿,仅有62篇被录用,录用率仅为6.2%。被拒稿的论文中,有757篇另投其他期刊后,最终得以发表。

科学守门人能够识别科学贡献并提升研究质量

三大顶级期刊编辑直接拒稿的论文,即便最终发表,被引次数也确实相对较低。在1008篇投稿到三大顶级医学期刊的论文中,有772篇一审被拒稿,即被编辑直接拒稿而未送审。这772篇被拒的论文中,最终有571篇在其他期刊上发表,发表之后的平均被引次数为69.80;而另外336篇通过一审的论文,有187篇最后成功发表,发表之后的平均被引次数为94.65(检验结果P<0.01)。

第一轮同行评议打分较低的论文,即便最终发表,被引次数也确实相对较低。将小修(minor revision)记2分,大修(major revision)记1分,拒稿(reject)记0分,数据显示,第一轮同行评议得分与论文发表之后的被引次数之间呈弱正相关。第一轮同行评价高的论文得到提升的空间较小,而评价一般的论文的提升空间较大。但是,这种提升主要集中在技术性的细节上,论文的核心创新与研究主题很难在同行评议过程得到提升。在被三大刊录用的论文中,未收到拒稿建议的论文与收到至少一个拒稿建议的论文相比,前者的平均被引次数为162.8,而后者为115.24。这表明同行评议过程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评判论文的水准。

科学守门人拒绝了开创性的科学贡献

在最终发表的808篇论文中,14篇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都被三大顶级医学期刊拒稿了,大部分最终发表在影响因子相对较低的期刊上,其中12篇论文甚至连一审都没有通过。

George Akerlof因其在行为经济上的杰出贡献,获得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的成果却是科学守门人拒绝开创性贡献的典型案例。“The Market for Lemons”一文在顶尖的经济学期刊上遭遇了彻底地拒绝。最初投稿的两个期刊都以琐碎的细节拒稿,第三个期刊拒稿的原因是过于创新如果这个观点是对的,那么经济学就要改写George Akerlof的遭遇并不是孤例。Mark Granovetter的《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中文译名为弱关系的力量)作为当代社会学影响力最大的论文,当初投稿时也被断然拒绝了。

AdministrativeScience Quarterly》前主编William Starbuck发现,科学守门人常常有强列的领土意识,也常常固执己见,一般而言,他们会对符合他们的偏好的内容大加赞赏,而对不符合他们偏好的内容大加指责。

总体而言,科学守门人在多数情况下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这种决定与马太效应吻合,但却极易拒绝开创性贡献。当前的科学守门人制度有利于从众多的科学发现中剔除的,但很难识别出极好的。有学者指出,对于开创性贡献,科学守门人识别的概率也投骰子无异。也有人指出,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SF有一半靠运气。

预测极为困难。我们既很难识别开创性贡献,也很难识别最好的科学守门人。

参考文献

Siler, K., Lee, K., & Bero, L. (2015).Measuring the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Proceedingsof the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2), 360-5.

文字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13483.html

上一篇:科学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下一篇:学科交叉,我们能做些什么?
收藏 IP: 183.157.162.*| 热度|

47 檀成龙 李侠 孙学军 武夷山 王从彦 李维纲 张培昆 姚伟 李毅伟 徐旭东 张文军 罗春元 戴小华 王涛 章雨旭 周金元 徐耀 晏成和 马志超 王庆 韦玉程 赵鹏 李天成 王林平 钱大鹏 梁洪泽 杨学祥 姜咏江 章成志 吕洪波 高友鹤 范毅方 强涛 蔡宁 李土荣 汪晓军 杨正瓴 王孟昌 王兴民 xlsd brns xchen liangzx aliala sijin20120 cly85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