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刘兵 | ​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与科学素养

已有 1923 次阅读 2019-2-11 06:41 |个人分类:海洋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刘兵 | ​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与科学素养

来源: 刘兵 科学的历程 2019-02-10




作者 刘兵(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近些年来,社会上关于科学文化的讨论越来越多,关于科学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而对科学素养的关注则更是成为新的热点。这种情形的出现,与人们越来越关心科学、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有关,也与在现实中这些领域中存在着诸多并不令人满意的问题有关。

自新中国建国后,科学教育曾经历了多次的改革,人们对于科学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科学教育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涉及到诸多方面、诸多学科的问题。从国际范围来看,20世纪以来,科学教育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并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国内的教育改革。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传统只注重对科学知识的传授,发展到在围绕着以科学知识为载体的教学中力图达到对于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素养的更加全面的教学目标。

《物理文化与物理教学》这本书,作者选取了科学教育中的物理学作为专门的对象,正如在书名中所表达的,此书实际上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对物理文化的详细分析和讨论,二是在作者对物理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从物理文化的视角对于国内物理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许多有作者独特见解的想法和建议。

就前一部分内容来说,其实要真正说清何为物理文化,是非常有挑战性和争议性的尝试。虽然现在文化的概念被越用越泛化,连文化的最基本定义人们也还都远远没有一致的看法,再具体到科学文化,以及物理文化,各种不同的观点也同样在彼此间存在着不小的分岐,而且真正对之进行专门学术研究的严肃工作也并不是很多。此书作者对此采取的策略是,除了参考少数直接讨论有争议的物理文化的著作之外,更为广泛地关注国内外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等领域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之借鉴,并尽可能地将可用部分移植到作者所定义的物理文化中。这样的工作,虽然仍可有争议,不算定论,但作为一家之言,对人们的思考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就第二部分内容来说,或许更能体现出作者研究物理文化问题的目标,即将这一概念与对物理教学的研究相结合。通过对我国历年来的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教学观念等的分析和比较,作者提出了自己对于物理课程的独特理解:“物理课程就是以传播物理文化和借助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课程,物理课程本身也是物理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一种特殊的意义网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和真实体验到的),也即是一种文化”,并提出了“文化性物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当然,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想法在大胆尝试,这种设计也确实体现出了将哲学、历史、文化等多种人文内容与物理教学相渗透或者说相结合的倾向。这些设想,要马上在现实的教学中完全实现显然可能性不大,但对于帮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未来物理教学的改革,却提供了可拓展的空间维度。

略微有些遗憾的是,作者对国内物理教学课程标准的分析,最多只延续到2003年的版本,而最新颁布的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却比以前的版本在理念上有了较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过,任何新理念的提出也并不都是凭空产生的,作者在此书中讨论很多的观念,在不同程度上也还是与目前新提出的核心素养有着关联,尤其是在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意义上。这也可以说是此书的参考价值之一吧。

【本文载薛永红、王洪鹏著,《物理文化与物理教学》,山东科技出版社,2018. Pp.1-2.】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1-1161570.html

上一篇:[转载]跨越浅海和深海的对比过程驱动无脊椎动物谱系多样性
下一篇:[转载]中国博士后的春天终于到来了
收藏 IP: 180.164.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