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Lee1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Lee19

博文

善待穷孩子,中国将来的栋梁

已有 5054 次阅读 2015-9-9 23:4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这几天其实很忙,但是看到一些网友写穷孩子的故事,忍不住,也来几句。

很多人以为香港长大,到美国念书都是有钱人家,我是很例外的。小时家里不富裕,把我寄在外婆家里,经常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小学五年级,家里失火,火灾发生在清晨一两点钟,一家人都是只身逃离,只有我还清醒,抢救了书包,一只脚拖鞋,一只脚布鞋。曾经每天走四公里省一毛钱,积下来买的课外书,一本不剩,连同所有家里的物件,全部化为灰烬。

考上中学,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自愿绝学,但是父亲坚决不让,还好拿了助学金,不然肯定念不了。中学毕业,身体精神都不好,上不了大学,也没有钱。当了两年中学教员,才进中文大学。在大学,靠做家庭补习,写稿子,工读,赚钱完成了学业。被普渡大学录取,还给助学金,但是,没有旅费。父亲大概是卖掉了他心爱的什么古董,再向亲友借了一点钱给我买机票和第一个月的生活费。到普渡大学月底发薪水,口袋只有五毛美元。

1969年离开香港,只身来美,无依无靠,就是拼搏下来的。博士论文是麦角碱的酶生物合成,研究和Prelim需要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分析化学,生物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与主修的一起考试。博士后在耶鲁化学系,每周七天,每天十二到十四小时工作,一年后,突破了长春花碱的生物合成第一步酶合成,升为研究员Research Scientist(就是后来一直被国内媒体误称为教授的原因),不需要教书,光做实验。

1977年随Ian Scott到德州农工大学化学系任教。Ian是被招揽去的Distinguished professor,我是助教授。1979年中科院邀请我讲学,第一次到北京,上海,广州,在植物所,化学所,药物所,生化所等讲了五个星期。后来招收了第一批中国来的四位研究人员。但是,德州的种族歧视很厉害,政治氛围实在不能忍受,中美之间的状态,并不利于国际科研合作。1982年,决定离开,到工业界去。离开时,我在化学系的助教授中是团队最大,基金最多的,很可惜,不能对国内来的朋友把原因交代清楚。以后的工业研究,很多不能发表。工业界的环境使我与完全不同学术背景的人交流,跨学科,给我不同的经验。从生物,到生物化学,药物学,从实验室到科研管理,从大学到工业界,丰富了人生经验。从科学到历史一段是退休后离奇的经历,太长了,以后再谈。

我们夫妇都是穷孩子长大。成立了一个基金会,支助对贫困地区办学,开始在贵州建中小学校,后来捐赠助学金,让贵州,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的女学生进大学,至今有几十位学生。有些毕业了,可喜是她们也自发地捐赠给更需要的低年级同学,传递爱心。他们经常写信来告诉近况。

我们是过来人,对贫苦学生特别理解,同情。有时看到香港一些富豪们捐赠给美国长春藤大学,动辄几百万美金,锦上添花,心里很不好受。希望大家善待贫苦学生,他们是最感恩的,最努力的,最有人情味的,也是最有希望的一群,将来,有些是国家的栋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919756.html

上一篇:中国人文科学精神
下一篇:美国的“民科”
收藏 IP: 107.214.137.*| 热度|

55 徐磊 刘炜 戴德昌 李建华 李天成 孙友甫 邵鹏 孙启高 李宁 田云川 王春艳 张士宏 李世春 郑小康 陈南晖 张鹏举 侯成亚 刘立 杨顺楷 陈小润 姚伯元 周健 常顺利 白龙亮 张忆文 蔡小宁 武夷山 赵美娣 陆绮 刘继顺 陈光亮 闵建中 翟自洋 姬扬 檀成龙 吕喆 冯大诚 汤茂林 李颖业 李土荣 晏成和 朱延平 韩枫 龚凯乐 张海权 巴要帅 曹冲 blackrain007 zhyzh yangb919 wuxiangchao wgq3867 htli bridgeneer willch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