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xihb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ihb

博文

创业需要有创新才能真正带动就业

已有 6061 次阅读 2015-5-16 15:42 |个人分类:创新创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就业, 教育改革, 根本之路

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我国目前大概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130万到150万人就业,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需要7.2%的经济增长。之所以要稳增长,说到底就是为了保就业。

就业机会来源于社会需求,来源于投资、消费和外贸,与经济的增长相匹配。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15年GDP增速定位在7%左右,不排除今后继续有所下调,而我国城镇每年新成长劳动力已达1500万人左右,其中仅高校毕业生就大约有750万,单靠经济增长将保不住就业目标。高校毕业生作为素质较高的待就业人力资源,如果能有一部分人自主创业,将可能带来一些就业岗位。

但是,创业都能够增加就业吗?

假设一所高校门前有小吃一条街,包子、热干面等等一应俱全。有一名学生休学创业也在此开一家包子铺或者热干面馆,雇了几名帮手。那么,他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可能是以其他包子铺或热干面馆失去相应就业人数为代价的。另有一名学生发现早上有很多人恋床,于是做起送早餐业务,从小吃一条街把包子和热干面送到学生寝室,业务多了以后也请了几名帮手。他的送餐业务不仅赚到了钱,创造了几个就业岗位,还带动了门口的包子铺、热干面馆生意更加红火。由此看来,能够净增加就业的创业活动往往需要有某种创新性,能够拉动消费,刺激经济。

当然,创新创业和拉动就业也并不就是直线关系,也会有代价。譬如电商平台创造出许多网店,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也必然夺走了一些传统的门店生意和就业机会。但是,这种创新毕竟大大刺激了消费,降低了创业门槛,带来了就业总量的增加。

真正的问题还不在于此。细想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模式,我们发现致富机会主要产生于流通环节和资源利用。第一种创业模式以早期的个体商贩和家庭作坊为代表,第二种模式以煤炭矿产和房地产开发为代表,第三种才是以从仿制走向创新的民营企业为代表。前两种模式主要是赚取商品的地域、时间差价或者土地、矿产资源的政策差价,而第三种模式则逐渐培育出一些惠及面广、技术含量高、创新活力强的企业。

门店也好,网店也好,它们的价值在于商品的销售,这些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来源于上游的制造业。因此,创造就业机会不仅在于流通环节的创新,更在于产品的创新。自今年3月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最近又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这些文件的内容来看,政府并非简单鼓励大学生和科研人员重走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倒买倒卖或者传统作坊式的创业之路,而是绑定创新和创业,鼓励搞有创意的服务和有科技含量的产品。

争议多的部分主要在于把创业课程纳入大学教育,甚至把创业活动折算成学分,允许和鼓励休学创业。或许,大学和政府都应该细想三个问题:(1)大学教育的功能是什么?(2)创业教育在不同高校是否应区别对待?(3)创新创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配比?

西方有一位教育学家说,如果我们把社会进化定义为积累和提炼人类知识的进步过程,教育就是传递这些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但是,西方人所说的知识绝不限于专业知识,因为他们对于教育的更直接的说法是:“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在我国,教育也被定义为“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我认为,大学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传授专业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使之成为有谋生能力的负责任的公民,成为社会进步事业的参与者甚至领导者。恰当的创新创业教育无疑将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有效提升。

每一所大学应当有清楚的定位和分工。创业教育和创业政策在以文理科或医学为主的大学可能收效不大,而在以工科、农学、药学、金融、艺术为主的大学则可能带出一批创业弄潮儿,还有职业技术类高校则更应把创业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不一定要纳入对所有高校的考评范围。国家需求是刚性的,教育规律也是不可违背的。

创新创业是一个将资金、技术、管理与市场运营相结合的过程,需要各类人才的协同合作。从全社会来看,创新和创业人才需要平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也需要平衡,同时还需要少数通才。如果大学毕业生一窝蜂地涌入商业流通、金融或者外观设计领域,没人愿意去啃技术创新的硬骨头,更没人投身基础科学研究,那么中国的创新发展将失去源头活水,大众创业随着规模扩大最后也将难以有就业机会的净增长。形成人才的平衡,一靠大学分工和专业设置,二靠能力和通识培养,三靠市场调节和发展环境。做到这三点,政府和大学都要高瞻远瞩,措施得当。

总之,创业带动就业离不开创新,需要科技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和金融创新的协同配合。从大学教育改革抓起,合理培养各类创新创业人才,保障创新驱动长远发展,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之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36782-890624.html

上一篇:学科领域生命阶段是决定专业期刊影响因子的重要因素
下一篇:中国CNS论文与科学贡献评价
收藏 IP: 159.226.163.*| 热度|

28 陈楷翰 刘洋 沈乐君 许培扬 刘建兴 辛晓十 张骥 李竞 吕喆 梁洪泽 黄永义 马省伟 王江新 刘晓锋 赵永新 苗元华 李颖 刘闻铎 褚昭明 张晓良 蔡庆华 彭真明 唐常杰 enet37 shenlu ShowAttitude wqhwqh333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