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xihb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ihb

博文

科技创新, 我们和公众的期望差多远? 精选

已有 27197 次阅读 2015-3-12 00:02 |个人分类:科学技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公众期望, 全国政协大会发言

   去年全国政协大会上,我作了“让我们的文明古国成为科学思想的发源地”的发言(附于文后),辨析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呼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原始创新。一位领导同志指示,要把这个问题深入研究下去,厘清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关系。听到领导同志的要求,我一时未能理解含义,又不敢追问。我猜测,领导同志说的“科学、技术和创新”是不是我们所说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呢?

今年的两会已进入尾声,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创新创业。《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以黑体字标注“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并加以阐述,对科技创新寄予厚望,而且第一次写进了“鼓励原始创新”,令我兴奋不已。但是,论述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在于“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一定能够迎来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网络和会场上,“创客”和“众创空间”的讨论也是一浪盖过一浪。浏览网上资料,又聆听了领导同志的阐释,总算领会到他在“科学、技术和创新”中所指的“创新”其实是创意转化为产品创造出财富的过程。

前些天看到新华网头条新闻“科技领域两会代表委员盘点”,我心中一喜:科学家如今真是逆天,竟然成为主流网站头条。打开一看,“科技领域”的政协委员指的是:李彦宏、马化腾、张近东。原来大众所期望的“科技创新”其实也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这一发现或许是我从去年两会到今年两会最大的收获。目前看来,这种公众意志已经转化为政府的两大举措:第一,出台《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把财政支持的科研计划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五个大类。除了自然科学基金,其他支持力度大的项目类型都是针对国家重大需求或者是产业导向的,少数人有机会得到基地和人才项目支持。第二,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主要是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今年的全国政协大会发言安排了两位企业家讲前沿科技理念,释放出以企业为主体实施创新驱动的强烈信号。一位是李彦宏,发言题目是“设立中国大脑计划推动人工智能跨越发展”(附于文后);另一位是李河君,发言题目是“抢占全球移动能源产业制高点培育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有古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我没有问在场的其他科学家委员的感受,但我自己似有晕眩,似有所悟,恍若隔世。

政府和公众期待的科技创新,要么推动产业跨越发展,要么解决每年上千万人的创业就业,要么化解“穹顶之下”的雾霾之困、水土污染之困。现在呢?在人民大会堂指点未来前沿技术产业的是意气风发的“老总”,向大众解说雾霾成因的是跟雾霾怀有“私人恩怨”的退役媒体人。2015年的春天,中国科学界不有点郁闷吗?

我有一种感觉,科技工作者如果不紧跟上这个时代的变革就会在一恍惚间被甩出它的轨道。或许,我们再拿不出什么顶得住天、立得住地的东西,不久的将来李彦宏们、李河君们就真的要成为中国科技的领导者。

 

徐旭东:让我们的文明古国成为科学思想的发源地

(2014年3月8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

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往往基于重大科学发现。这个规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来就已形成。中国如果要成为领跑未来新技术革命的国家,就应该努力成为科学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中国曾有过“四大发明”,但那时的技术进步基本不需要科学。科学揭示的是事物的原理、本质和规律,而技术发展出的是装备、工具和工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在十九世纪时技术全面落后于西方,主要是因为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中国。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但没有追究磁力的本质,更没有意识到磁场中的运动能够产生电力;中国人记述了石油的燃烧,但没有追究石油的成分,也不可能分馏出汽油柴油,发明内燃机。今天,中国每年专利申请数已居世界第一,却仍然很少有重大科学发现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对此我有几点认识和建议。

   第一,中国科学蓄势待发。科学研究需要人才、资金、基础,受到综合国力和文化传统的制约,中国这样一个东方文明古国发展现代科学必然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转变。经过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中国科学正处于从学习、跟踪向创造、引领转变之中,已积聚了较好的基础,形成了创新的自信。日本从1868年开始学习欧美科学技术,推行工业化,到1949年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经历了80年的时间。我国真正开始工业化进程只能从结束战争的1949年算起,至今65年。

   第二,科学精神必不可少。科学精神是培养杰出科学家和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土壤。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这种精神,就难以结出科学思想和发明创意的硕果。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理性、求真、创新。当这种精神渗入民众的思想行为,它带给整个国家的滋养将远远超出科学领域。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科学家也更易于形成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和独立、坚毅的人格。学校教育是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培养和传承这种精神的重要载体。教育的改革既是培养大批合格公民的需要,也是培养科学大师的需要。

   第三,原始创新是更高目标。当前我国科学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开拓新领域、提出新概念、发现新原理的原始创新。这类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一个国家对人类文明和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为此,国家各类科学基金、人才计划和学术荣誉应该向原始创新倾斜,把原创性作为比刊物影响和研究积累程度等等指标更高一级的评价依据,鼓励青年科学家以探究新领域、提出新问题作为科学生涯的开始,持之以恒地寻求实质性的突破。

第四,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适用于技术而不适用于科学。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密切相关,却是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活动(一些场合使用的“应用科学”一词与“技术”相重叠,不在本文“科学”一词包含的范围)。“两张皮”的问题主要指的是技术研发和生产实际之间的问题,而不应误导为科学发现和生产实际之间的问题。技术成果如果仅仅停留于论文或专利就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不能反过来认为所有科学思想和发现都应立竿见影催生生产力,不然就斥之为“两张皮”。无论是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波理论还是质能方程,它们的发现者都不知道这些理论跟GDP有何关系。但是没有万有引力定律就无法发展航天技术;没有电磁波理论就不可能发展出无线通讯;没有质能方程人类也不可能开发核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体系主要适用于技术研发,把科学研究一概纳入这一体系将阻碍中国成为科学强国。

第五,加强经费管理,也要继续加强经费投入。在科学技术领域出现过经费的不当使用,但这不是投入的错误,而是管理没有跟上的错误。这是发展中国家常见的问题,不能因此认为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已经过剩。经费的投入是任何其他措施都不能代替的恒久推动力。

 

 

李彦宏:设立“中国大脑”计划 推动人工智能跨越发展

2015年3月9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

 

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创新驱动。我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抓住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通用基础技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利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变革。美国在这方面为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当年美国就是通过推动被称为人类20世纪三大科学壮举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极大促进了技术创新,同时拉动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确立了美国在全球产业的竞争优势。

当前,人工智能是具有显著产业溢出效应的基础性技术,能够推动多个领域的变革和跨越式发展。比如,人工智能可以加速发现医治疾病的新疗法,大幅降低新药研发成本,促进医疗产业的全面创新;还可以带动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新兴产业的飞跃式发展,将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助推器,加速智能化制造的进程。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将大幅提升国防信息化水平,加速无人作战装备的应用,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将极大地提升和扩展人类的能力边界,对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国家竞争优势,乃至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纷纷从国家层面加大投入。比如,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自2010年起,长期以资金支持、技术竞赛等方式,扶持人工智能在军事、情报分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欧盟于2013年1月,把“人脑项目”确定为未来新兴技术的旗舰项目,希望通过理解大脑的工作方式,推动人脑计算机模拟等领域的发展。该项目汇聚了来自24个国家的112家企业、研究所、高校等机构,总投资预计将达到11.9亿欧元。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积累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如果能在国家战略层面制定针对人工智能的全面推进计划,将是中国实现“弯道超车”,提升综合国力和国家影响力的绝佳机会。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应该把握好这一战略机遇,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助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争取形成全球竞争优势。

为推进我国人工智能跨越发展,建议由国家相关部门投入专项资金,主导设立“中国大脑”计划。具体如下:

一是要瞄准前沿技术,布局重点领域。例如,智能人机交互领域的语义理解、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自动驾驶领域的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等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市场预测、公共健康等领域的大数据分析预测技术;以及智能医疗诊断、智能无人飞机、军事和民用机器人等相关技术。

二是要创新科研机制,提升研发效率。将国家传统“相马模式”的科研机制,转变为“赛马模式”的市场机制,吸引相关各方的广泛参与。同时,尽快搭建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平台,比如建立一个几十万台服务器的大型人工智能平台,支撑各计划参与方的数据调用、模型调试和应用开发,高效对接全社会的智力、数据、技术和计算资源,依托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研发创新。  

三是要加强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在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共享方面,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研究成果向相关产业高效转化,带动传统工业、服务业、军事等领域的融合创新,激发产业活力,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36782-873815.html

上一篇:长江自有黄金道 长江自有鱼豚乡
下一篇:学科领域生命阶段是决定专业期刊影响因子的重要因素
收藏 IP: 159.226.163.*| 热度|

36 陈楷翰 张德元 姜咏江 周健 杨正瓴 许培扬 赵美娣 代恒伟 刘立 刘士勇 文克玲 黄永义 科学出版社 黄玉源 曾杰 韦玉程 沈乐君 李颖业 徐耀 姚卫建 LetPub编辑 李毅伟 吴世凯 杜建 梁洪泽 汪晓军 蔡雁 张晓良 王江新 view13829 shenlu zhouguanghui xuexiyanjiu yunmu zjzhaokeqin gaoshannank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