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周刊》记者就OA期刊问题采访我的问答全文
武夷山
日前贴出的“OA期刊“中国版面费”争议”(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58677.html),有一定热度。现将蒋保信记者(他发表文章时用的笔名“王克己”)电话采访我的问答原汁原味地放在下面,供大家参考。衷心感谢蒋保信记者在整理录音稿上付出的劳动!
嘉宾:中国到现在还是控制刊号的,不经过批准是办不了期刊的,无论是纸本的期刊还是OA期刊,反正在中国办期刊是审批制。我们首先说OA期刊挣钱问题,外国人挣,你也可以挣啊,中国人就挣不了。这是把这个问题分解开来看,我有这么一个看法,不要单纯地说,好像是外国人一挣钱了就愤愤不平了。
第二点,只是中国作者在发OA论文吗?不是啊,全世界的人都发啊,发的最多的是美国科学家,这是很正常的嘛,因为SCI论文总量美国第一中国第二,现在OA是个大趋势,全世界发表OA论文的人越来越多,全世界的OA期刊越来越多,OA期刊被SCI收录的也越来越多,在这个大趋势面前,美国第一、中国第二非常正常,没有任何不正常的地方。
第三、过去有些人有误解,认为好像收了钱的期刊就是质量不高的,其实收费不收费和稿件的水平怎么样没有关系,这是没有关系的,OA刊物有很多,OA刊物里面也有很好的也有很差的,OA刊物里面也有被SCI收录的,也有汤森路透认为质量不行不收录的。同样在OA出现之前,全世界有这么多的刊物也有汤森路透收录的,也有不收录的。
记者:参差不齐。
嘉宾:对,任何时候无论是OA刊物还是非OA刊物都是里面有好的有坏的,跟它收费不收费是没有关系的。国内也曾经有过关于版面费的争论,有些人就认为收版面费的就不是好的杂志,这是两码事。我担任《情报学报》主编担任了很多年,今年9月因为我换了个岗位就辞去了,《情报学报》在国内是公认的情报学方面最好的刊物之一,我们就是收版面费的,我也是《中国软科学》杂志的常务副主编,我们《中国软科学》也是收版面费的,大家都认为这两个刊物不错,而且这两个刊物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认可的A类管理学刊物。收版面费是由于这些学术期刊都是小众刊物,它发行量不会大,但是印刷成本是很高的,收一些版面费是为了弥补经费的不足,不是说你给了我钱,我就发,首先是审稿,审稿通过了才会要版面费,审稿不通过,你愿意每篇出一千块、一万块,出多少钱也是发不了的,就是说,收不收费跟刊物质量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国内确实也有给钱就发的刊物,确实也有,那是很差劲的,这种刊物,真正做学问的人也不会向这种刊物投稿,也不会理它。
记者:它那个还说了一点,他在OA期刊包括他点名的Science、Nature、PLOS ONE,我的发音不一定标准,这几个主流的OA期刊很多也是给钱就发的垃圾期刊。
嘉宾:我不知道这样说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样,不可能给钱就发,如果这些刊物是被SCI收录的,就不可能是给钱就发的,我自己亲身的经历,我投过PLOS ONE,没录用,我亲身经历,他们审稿是很严的,三个人审稿。第一次审的总的结论是大修,我们就修改。第二次又投过去,投过去以后第一次的评审员有的意见好一些了,有的还坚持第一次的意见说还不行,最后编辑部总的结论还是大修。又修改一次,又投过去。第三次仍然是有一个前面批评意见比较重的那个人还是坚持说不行,就退稿了,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有很多很好的刊物都不一定是三个人审稿,也可能是两个人审稿,而我们经历了三个人审稿,经历了两次大修之后,最后仍然被退稿了,并不是给钱就发,哪有那么容易的。
记者:这可能是他的认知的误差,因为实际上他可能是没有给那个当过评委也没有给它投稿。
嘉宾:因为PLOS ONE每年发表的文章总量很大,就可能会有一些人担心这个问题,它每年发表文章的数量在一年一年地增加。
记者:并且增加还特别快,但是我前几天采访了科学网的博主喻海良,他做了一个统计,今年实际上被SCI收录的OA期刊当中中国人的文章已经是最多的了,是20.8%,美国是19%点几,但是有一个问题,美国的OA期刊的文章都是一些比较主流的OA期刊,但是中国作者发的都是一些非主流的,甚至有一些OA期刊上面发的文章有60%以上的作者是中国,并且这样的期刊有10个,还有的甚至高达80%是中国做的,它是直接把这种期刊定为敛财性的期刊了,您怎么看这样的现象呢?
嘉宾:我觉得下任何结论要经过调查,经过调查是事实,结论才能下,不能只根据一些数据就认为是敛财性期刊,首先整个OA的起源你应该清楚吧,OA是科学界提出来的,并不是出版商提出来的,这个你清楚吧?
记者:这个我查了资料。
嘉宾:如果OA一开始就是出版商的idea,你说他们敛财这好理解,现在出版商一直是被动的。
记者:出版商是被动的。
嘉宾:是科学界要求要OA,因为过去纸本的期刊贵嘛,并且长期以来纸本期刊平均价格每年都是上涨的,高的时候一年比上一年平均涨价14%。过去的期刊,个人订的很少,主要是靠图书馆订的,大学的图书馆、科研院所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订嘛,任何一个图书馆它的经费怎么可能年增10%以上呢?那必然就是,用现有的图书馆经费,他们所能订的刊物的品种就越来越少。科技人员写的东西,我们写的东西发表了,到最后这个刊物那么贵,图书馆能够订购的品种也在下降,到时候,我们写的东西,图书馆不订我们就看不到了。
记者:对,没人看。
嘉宾:我们就看不到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是科学界提出来的,既然都是费用的问题,过去的钱是花在订购期刊上了,现在有互联网,就办网上期刊嘛,网上期刊大家都可以看,这个期刊是免费的,大家都可以看,但是办期刊是需要经费的,我们经费就从作者那儿收,整个思路是这样的。是科学家在推动,一开始出版商肯定是反对的,他们认为对传统的期刊是个威胁,到后来他们看到这是个大潮流,因此他们也在变。比如我知道Wiley态度就是很积极,在这些大出版商里面Wiley的态度就是很积极,他们认为他们期刊出版商今后要发展得好,就要顺应OA这个潮流,所以他们自己办的OA期刊也越来越多,把原来的纸本期刊改成了OA期刊,他们是在顺应这方面的大趋势,他们也在调整。但是,有没有办OA就是为了挣钱的?肯定有,世界这么大,肯定有,就好像国内有那么多刊物,有些人办纸本刊物就是为了挣钱,根本没有什么审稿,给钱我就登,肯定是有的。但是喻海良的统计既然是已经进了SCI的OA刊物,SCI是有标准的,中国办的期刊想进入SCI多难啊,对不对?
记者:对。
嘉宾:它是有标准的,如果办得不好他们会把它。
记者:踢出去。
嘉宾:对,踢出去,在第二年的JCR里面就查不到它们的影响因子了,是吧,因此喻海良既然他统计的样本都是SCI收录的,从原则上面说,从统计上面说,这些刊物就不应该太差。某些刊物的中国作者的比例特别大,这个也可以理解,因为国内各个大学对SCI是过分重视的,这也是现实。那么多人想发SCI文章,他们也会相互打听,哪些刊物相对来说容易发表一点,假设听说这个刊物容易发表,消息传开了,你也投、我也投,中国人占的比重就比较大了嘛,这是可能的,但是只从这个数据就把它说成是敛财,好像得不出这个结论。现在中国作者比例占了80%的这些期刊,如果它文章的质量太差,汤森路透迟早也会采取措施的。
记者:是。主要是一本杂志肯定是觉得,既然是面向全球的,但是中国这么多的文章,还是会让大家觉得有误解吗,其实真正的敛财性质应该是那种同行评审不严格的,是吧?
嘉宾:你有证据说,中国作者占了80%的那个刊物他们没有好好审稿,他们根本不审稿,或者是没有好好审稿,是骗人的,如果有这样的证据,你的话就是对的,但是不能因为哪个刊物中国人的作者多,就认为这个刊物不好,这个缺乏证据。我给你举另一个例子,我原来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我们做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做了很多年,我们也有一个类似于SCI的叫“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是从1987年开始做的,我们像汤森路透一样的,首先什么样的刊物能够收进来是有标准的,我们跟他们的做法一样。收进来的叫“源期刊”,曾经收的期刊后来发现问题了,也像汤森路透一样地把它踢出去,我们要求,源期刊一定是需要同行评价,是要审稿的,比如,不管什么原因,是有人举报还是什么,我们对某一个编辑部表示怀疑了,我们说“请你们把审稿单的样本拿给我们看看”,你说搞了同行评议,你有审稿单吗?
记者:做调查。
嘉宾:他都不能很快地提供出来,这不是有问题吗?
记者:作假了。
嘉宾:可能它没有很严肃的审稿过程,我们发现有证据了,也把它给踢出去。在中信所的源期刊当中有一个刊物,我不说名字了,是中国某研究所办的刊物,这个研究所水平很高,当然了,我们说办一个刊物是应该面向全国,大家都可以投稿。事实上,这个所办的刊物,他们这个所自己的稿子占多数,百分之多少我记不清了,我们也并不希望这样,我们认为一个好的期刊是应该稿源面广泛的,都是你们内部人写的话,就起不到一个交流的作用嘛。
记者:对,应该控制一个比例。
嘉宾:但是,这个所的水平确实是很高的,那就不能由于他们所办的刊物的很多文章出自他们本所,就认为这个刊物就不好了,好不好要同行看,同行说,他们科研水平就是高,该所论文多一点正常,那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是我们下结论一定要很慎重,不能很简单地从这种东西一跳就跳到一个结论,必须慎重,必须要有事实。
记者:是,您这样确实是更有说服力一些,但是您来目前中国学术界每年花那么多钱,至少按照今年的统计,也是喻海良的统计,他统计了SCI或者中国OA期刊上面的论文,每一篇算1200美元的话,算起来也贡献了2亿人民币了,这2亿人民币您觉得学术界花这么多钱值得吗?
嘉宾:不知道啊。发OA的刊物就得花钱这是规矩。我过去的单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要订几千种外文刊物呢,我同样可以问“你订的那个刊物值得吗?”道理是一样的。OA刊物跟过去比,就是花钱的渠道不一样了,过去的钱是花在订购上面,现在的钱是花在,现在叫Author fee,是作者交的钱,以前是Subscription fee,是订购费。总归是要花钱的,只是渠道不一样了。按照刚才这个逻辑,假设作者费高了他就怀疑的话,那么,中国一年订这么多刊物有什么用啊。
记者:可能大家怀疑的准确一点应该是这样,如果说很多人灌水,发在不那么好的期刊上那可能就是浪费纳税人钱了。
嘉宾:谁如果能统计出来,没有被SCI收录的OA期刊上,中国人也发了很多文章,也花了很多钱,那么,刚才的这个质问有道理。他现在统计的就是被SCI收录的,我们不能说被SCI收录的每一本都好,但是从宏观上面讲,被SCI收录的比没有被SCI收录的,从统计上面说,从平均水平来说,肯定要好一点,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汤森路透那边,是否要收一个刊物,他们是很严的。
记者:是,其实前两年我看饶毅也有攻击这个,批评说国际学者。
嘉宾:谁?
记者:饶毅北大那个,他前两年在公开演讲中也批评国内学者,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面发文也存在灌水的行为,有些中国论文可能就是垃圾,但是每年也有不少中国学者在上面发文章。因为我做这个东西,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搜索了一下,看到很多学校比如华东科大、同济大学他们有的学者在Science、Nature 上面发个文章,他们学院的网站上面还会有新闻报道,北大有个学院的学者,被邀请担任Science、Nature 的编委,他们的学院报道。在国内这些学者看来,在Science、Nature 上面发文章或者当编委还是一件可以装点门面的事情,你觉得是不是一种荣耀呢?
嘉宾:就是说能够当国际著名刊物的编委是不容易的,一个刊物编委会成员就那么几十人,全世界这一行当里面有那么多学者,能当上编委的就几十人,这不是挺不容易的吗。但是国内确实有些过,把SCI收录的期刊看得这么重,大家已经批评了这么多年,对SCI的重视程度是过了。但是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了”,认为能在SCI收录期刊上面发文章,能在影响因子高的刊物上面发文章,能在《自然》、《自然》系列上发文章就不错,这是一个极端;另外一个极端,动不动讲,发了那么多SCI论文都是垃圾论文、灌水。仔细想一想,你凭什么说灌水呢,为这些刊物审稿的那些人,他们若认为是灌水,不就退稿了吗?这是经过审稿的,认为SCI论文都是灌水的那些人的水平,比那些审稿的专家的水平一定高吗?也不一定。灌水的论文肯定有,每个国家都会有,但是不是主流?
记者:这么说像美国的学者,名字我忘了,弄了一个掠夺式OA期刊的名单嘛,上面那个名单应该是没有被SCI收录的对吗?
嘉宾:我没去查过。
记者:你早两年也接受《中新报》一个采访。
嘉宾:你可以查一下嘛。我猜测如果那个掠夺式OA期刊名单里面有被SCI收录的,大概就会有很多人对他这个名单不服气,现在因为OA期刊收费收的是作者的费,好像比较敏感一些。很多人搞不清楚,误以为跟国内情况一样,交了钱就发不就是灌水吗?其实SCI收录的期刊肯定是经过同行审稿的期刊,这是前提。如果他们欺骗了汤森路透那边,如果汤森路透发现了其实它没有同行评议,就是收了钱就发了,如果有这种刊物,也不排除可能会有,如果有的话,被发现之后肯定是会被清除出去的,这样的期刊也不会是主流嘛。我们对比一下传统刊物,一方面,传统刊物需要付订费,传统刊物就不要钱了吗?我们国内传统的刊物很多要收版面费的,对吧,国外很多刊物收的费不叫版面费,叫别的费,彩图费啊什么的,彩图费很贵的。但是,对以前对那个状况倒没有那么激烈的批评。假定现在根本没有OA,中国人在传统的纸本的刊物上面仍然发表了很多论文,而且数量也是在一年年猛增,这是肯定的,如果统计一下在那种情况下面,彩图费及其他各种论文费加起来有多少,也是一个很惊人的数目,那是不是你也说,这是给外国人送钱,送的是纳税人的钱?这个话反而没有人说。
记者:据您的了解,现在国际学术界包括中国学术界对OA期刊基本上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呢,是认可还是什么?
嘉宾:不能说那么绝对,学术界也不是铁板一块,但是我认为拥护的肯定是多数。OA带来了一个根本的区别,是人人都能看到OA期刊。跟传统的刊物不一样,不订就看不到,这是根本的区别,正因为如此,OA的潮流我认为是势不可当,所以那些传统的出版商,无论是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还是Wiley,他们现在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所谓hybrid 刊物,指的是,我这个刊物是要付费订购的,但是有个作者说“我愿意付版面费,我要让我的文章OA”,可以,你就多交点钱。因此,以后你若查ScienceDirect平台上的某一个刊物,这个刊物总体来说不要钱是看不到的,但是里面某一篇OA文章是可以免费看到的,这个刊物不是OA刊物,但是非OA刊物里面有OA文章。
记者:这种非OA期刊实际上有的也在采取兼容的趋势,只要作者愿意付费。
嘉宾:对,因为作者最关心的是,“我的学术思想要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是第一位的事情,OA可以让更多人看到我的学术思想,我为什么不愿意呢?假如我很穷,付不起作者费也没办法。假如有科研经费支持,我仍然在很硬的很牛气的传统刊物里发文章,但是多花点钱就可以让我的文章OA了,这不是好事吗?当然了,这里面需要调整适应的事情很多,也有人就攻击这些出版商了:人家订购的时候,你收了人家一笔钱,但是其中一部分文章又是OA的,不等于多收了人家钱了吗。
记者:双倍付费。
嘉宾:这些出版商就说“批评的也对”,所以他们现在已经主动采取措施,如果这种混合型的刊物里面发OA文章比较多,这些刊物对图书馆的报价就要降价。这种做法都是随着OA的潮流新出现的,以前是没有的。以前,我这个杂志的订价,该多少美元就是多少美元,如果要降价的话是其他一些原因,订的品种多、批量订,给你降价,现在还有一个新的降价因素,因为我刊登的某些文章已经OA了,已经从作者那边收过钱了,因此,我整个刊物的订价就要比原来的低一点。这个新的调整也都是适应OA发展的这种新趋势而发生的,以前是没有的。
记者:我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其实我昨天、前天采访了北大数学院的一个副院长,他可能对OA不太了解还是什么,他的观点是“怎么做学问的人不会付费去发表这种文章”对于那些在OA上发文章的人可能尽管他是SCI,可能表面上不说,但是心里面是低一个档次的。
嘉宾:这是误解,肯定是误解,首先我已经说了,国内有很多好的刊物都是收版面费的,现在像我们《情报学报》这种,有多少人求着“你能不能发我的文章?给多少钱都行”,没有用啊。我们首先是审稿,然后作者按专家的意见得修改,修改后,专家再看,符合要求了,我们通知你录用了,再交版面费。不接受你稿子之前,你愿意花多少钱没用,这是国内传统刊物的情况,收不收版面费,跟刊物的质量是没有关系的。国际上面也一样,OA刊物只是跟传统刊物的收费模式不一样而已。一个是传统刊物,一个是OA刊物,传统刊物也有好的也有差的,OA刊物也有好的也有差的。传统的刊物也不是不要钱,钱是花在订购上面,花在彩图费等等上面,OA刊物也不是不要钱,是花在作者费上面。其实,我认为双方类似的方面是很多的。最终不一样的地方,一个是订了才能看,一个是放在网上面,大家都能看。
记者:两种模式的不同。
嘉宾:这是一个差异。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跟文章质量好坏是没有关系的,我们要打一个比方的话,就是中国也有国家养起来的剧院,如北京京剧团、国家京剧院,也有农村里面的草台班子,这些国家的剧院,可能碰到重大的活动要弘扬主旋律,国家让他排一些主旋律的东西,政府部门还要给他们钱,而草台班子肯定就要自己挣钱,他不挣钱就活不下去。但是,在国家支持的剧团里面不也是有好的有差的吗?在草台班子里面也有很差很差,很低级趣味的,但是草台班子里面也有水平很高的,确实有。质量的好赖,跟本身采取哪个模式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模式里面都有好的,都有赖的。
记者:还有一个现在国内其实对Science、Nature旗下的那几个OA期刊还是有争议的,毕竟还是低于Science、Nature。
嘉宾:这是肯定的,Science、Nature办了多少年了?你怎么跟它比?影响力这种东西太复杂了,Science、Nature影响因子高是有很多原因的,全世界都公认,这两本是好杂志,不用说,但是很重要的原因,我们要注意,影响因子的计算,分子是被引用次数,分母是“可引用的文章”,可引用的文章是什么?主要是指的article、review,这两种形式被认为是可引用的,正规的论文和正规的综述评论文章是放在分母上面的,但其实,很多被引用的是news and views,Science、Nature都发了很多“新闻与评论”类的东西,未进入影响因子计算公式的分母,但为分子做出了很大贡献。
记者:综述性的是吧?
嘉宾:不是。Science、Nature都发了很多通俗性的东西,比如,对美国新推出了一个什么科技政策介绍一下,国会对于美国今年的研发预算怎么安排的、对基础研究是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对NIH给的钱比较多,诸如此类的这种消息报道。Science、Nature都有很多非研究论文性的文章,但是,是读者很喜欢看的,我自己曾经长期跟踪Science、Nature,e我每期都要看,主要就看这些东西,它登的主流的那些东西我也看不懂,我就看通俗的这些东西。
记者:了解一下它的动向。
嘉宾:但是,这些东西我写文章的时候也会引用,因此,影响因子计算公式的分子当中,被引用的既有研究论文,也有社评什么的。每期刊物第一页有一个社评,编辑部写的文章,发表一个什么观点,它也会被引用。各种被引用的东西,在分子里面占好多好多,但是分母它只统计了“可引用的文章”,对于Science、Nature,可引用的文章占全部文章的比例比较低,但是,“非可引用文章”有很多都被引用,所以,这两个刊物的影响因子计算上是沾光的。有的刊物,它的每篇文章都是论文。比如中国的刊物,我自己曾负责的《情报学报》、《中国软科学》,发表的都是论文,自然,被引用的也都是论文。都是论文的话,分母就比较大,不像Science、Nature,分母当中还要把“新闻与评论”这些东西给刨掉,分母一变小了,影响因子不就上去了吗?因此,Science、Nature被引用次数高有很多原因,它历史悠久、名气大,办了这么多年了,也包括刚才我说的这个原因,所以,影响因子这个东西参考参考就可以了,不要把它看得那么绝对。
记者:关键还是同行学术界的认可。
嘉宾:对。
记者:那就是说这么多年中国的OA期刊的现状怎么样?
嘉宾: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没有纯粹的OA期刊,因为我说了,刊号是要新闻出版总署批的,不批就没有。中国目前几乎所有的刊物,我说几乎,不能说那么绝对,几乎所有刊物都是纸本期刊,但是有很多纸本期刊有一个OA版本,知道我的意思吧?
记者:就是把纸本搬到网上去了,把电子的东西。
嘉宾:免费就可以看,严格说来这是跟OA刊物不一样的,OA是西方传过来的概念,人家的OA期刊是不印的,印的话成本太高了,当初搞这个OA,就是办一个网上的期刊,大家在网上都可以看到,我把印刷费也省下来了。但是网站的维护也是要花钱的,因此我们就从作者那儿收费,是这个思路。中国纯粹的OA,我也不敢说没有,我不是很清楚,要有的话,也少得可怜,但是很多刊物原来是纸本的刊物,编辑部自己愿意免费在网上面都放出来,大家上期刊网站,免费可以看到,把它说成是OA期刊也行,但是跟纯粹OA意思不完全一样。我们是纸本期刊的免费网上阅读。
记者:两个概念。
嘉宾:对,这样的数量现在也不是很大,占全部期刊的比例不是很大,在逐渐地增多,但是这个比例不是很大。
记者:像您刚才说的现在OA期刊也是大势所趋,我们现在需不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迎头赶上这个趋势?
嘉宾:需要,当然需要,我们科技界的人给过去的新闻出版总署提意见提了多少年了,提了他们也不听。我们的意思,我们科技界多数人的意思,要是文科的刊物,你觉得有意识形态问题,要管就管了,我们科技的期刊你管什么管,怕什么?到现在为止他们就是要管,管得死死的,控制着,这不可笑吗?
记者:是,其实也真正的落后了。
嘉宾:这当然就落后了,你想,很多人说OA期刊让外国人挣了多少钱,中国的优秀稿源都出去了,好多这种批评。我们倒过来问,如果世界上不存在SCI期刊,我们中国自己期刊的容量能发表这么多论文吗?
记者:应该是不能了。
嘉宾:你想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研发人员数量世界第一,尽管我们现在有过分重视论文的倾向,但是,如果我们把“过分”两字排掉,搞研究肯定要写论文吧,搞基础研究的写得多一些,搞应用研究跟开发的写得少一些,也不可能不写,总归要写的。这么大的队伍就要产生这么多的论文,这么多论文,就需要一定数量的刊物作为出口才能登出来,如果没有SCI,如果不往国外投,假设中国人觉悟都高,优秀稿源都不外流,一篇都不往外投,都投到国内,我们现在的刊物能登得下这么多论文吗?肯定登不下啊,怎么样才能登得下呢?你放开刊号啊,这不是必然的吗?但是,科技界呼吁了多少年了,他们不理睬。
记者:是政治问题。
嘉宾:这是科技,有什么政治问题啊。
记者:对,所以其实我之前看XX说了一段话特别好,他说国家虽然重视科技,但是它把科技当作技术嘛,这还是忽略了它是科学,背后还有一些软的东西在那里。这些东西不放开就没法发展。
嘉宾:广义的说,科学是靠人的脑子的,要创新,就要自由地思考,对不对?就要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那些所谓的持不同政见者所表达的东西,当局认为危及他们的稳定了,搞科研的人员自由表达,表达的是科技的东西、学术的东西。
记者:是人类的进步,科技的,跟政治没有关系。
嘉宾:我主持的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经做完了,是2013年做完的,这个项目就是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之路,其中包括研究经济发展和期刊发展的关系。全世界主要这些大国,GDP增长的趋势和期刊品种增长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GDP在不断增长,期刊的品种也不断增长,当然我们没有办法区分这些期刊品种里面有多少是科技期刊,但总的来说,如果有可能把科技期刊品种从期刊品种总数当中给挖出来的话,估计增长趋势也一样。世界各国GDP增长和期刊品种的增长这个曲线是一致的。德国也好、英国也好、日本也好、美国也好、法国也好,都这样。
记者:但中国不这样。
嘉宾:中国肯定不这样,中国GDP是什么趋势?年增7%,年增10%,我们科技期刊新刊的批准给控制得那么死,两个趋势根本就不一致的。
记者:说起这种话来,说起这些现状让人唉声叹气。
嘉宾:是啊。
记者:现在很多人也在说,为什么这么多人向国外OA期刊投呢就是因为国内评价体系,首先要看SCI,另外还要看国外的,如果是国外的SCI就默认比中国要高。
嘉宾:可能在基层会有这种倾向,会有一部分人有这种看法,因为中国是关系社会嘛,国内期刊的审稿是不是都那么严?是有同行审稿程序了,但是把关是不是把的那么严,也不好说。
记者:猫腻。
嘉宾:不好说。包括中国办的不错的刊物,已经被SCI收录的,仍有很大改进空间。一个是审稿严不严,一个是,审稿水平这方面的太大了。我们曾经往PLOS ONE投稿,三个审稿专家,他们审稿意见都好几页,都写的很细。
记者:还挺让人信服是吧?
嘉宾:就算不一定都信服,他花了功夫了不是?我自己也审稿,实事求是的说,我审稿意见写好几页的情况很少,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就是说,国内刊物无论是被SCI收录的还是没有被收录的,只要是国内办的刊物,审稿的平均水平跟国际刊物比差距是比较大的,这个必须承认。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
嘉宾:为什么,原因就太多了,比如说在国际上的审稿是没有报酬的,在国内是有审稿费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有审稿费呢?因为我们科研人员的待遇太低了,这个原因很多。我既给国内刊物审稿也给国际SCI收录的刊物审稿,我为国际刊物那边审稿也是义务劳动。但是,我有一个认识,当年我投稿的时候,也是别人很认真地替我审过,他们为我提供过帮助,我同样也像他们一样,现在有我不认识的作者投的稿,他们也可能比我年轻,和我当年投稿时的学术地位一样。我现在认真地审、提一些意见,和当年我投稿的时候别人给我提意见,是一样的。
记者:将心比心。
嘉宾:国内的情况,比如这个人在国内投稿那么多年,从来没有获得过像国外审稿者那么认真、详尽的审稿意见,那么,他后来给别人审的时候不就照此办理吗。
记者:是,可能也是审稿人看稿子看的多。
嘉宾:这个也没什么办法,因为我们刊物多嘛,比如,我没有数过,反正我至少是国内十种刊物的编委,肯定超过十种,每个刊物都请我审稿,我要每一次都像国际审稿人那么认真提几页纸的意见,我也受不了,我也没有那么多时间。
记者:实际上如果按照国外那种来可能就得严格要求自己不接那么多编委了对不对?
嘉宾:国外的情况不一样,我不一定是编委,他们不一定找编委审稿,你不是编委,他认为你水平够,他也可以请你审稿。
记者:约你一个客座编辑。
嘉宾:也不是,审稿专家的队伍是很大的,编委是要审稿的,但是不是编委的人也会参加审稿的。
记者:编委有点像是那种,像记者来说肯定是记者、常驻记者,还有一些可能是特约的,反正也在那个队伍里面?
嘉宾:对。编委不光是审稿,编委还要起更大的作用,选题、选题的策划,编委要提意见,明年选题重点是什么?后年希望选题重点是什么,要不要出一个专辑?这些都是编委要讨论的。
记者:您刚才说的,给国外的SCI期刊上做编委那个期刊是OA期刊吗?
嘉宾:哪个?
记者:刚才不是说给国外一个SCI期刊做过编委嘛。
嘉宾:我不是做编委,是审稿。
记者:那个是OA期刊吗?
嘉宾:不是OA期刊,是一个老牌的刊物,不是OA。
记者:刚听到这个有点好奇。
嘉宾:可以肯定的,我反复说的,是不是OA刊物,和这个刊物的质量怎么样,是没有关系的。是否收费跟这个刊物的质量没有关系,OA刊物也有好的也有差的,非OA刊物也有好的也有差的,收版面费、收这个费那个费的刊物也有好的也有差的,完全不收费的刊物也有好的也有差的。
记者:总体来说现在如果上等马对上等马的话,比如OA期刊当中最好的OA期刊跟自然科学传统期刊比的话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嘉宾:那是比不上的,因为OA期刊历史短嘛,这种比的话,OA跟传统的期刊比,好比是年轻的跟老的比,肯定比不上,一个人博士毕业刚刚入职,你要把他的文章水平跟一个正教授比,怎么比?这不是一个道理嘛,OA历史短嘛。
记者:这样说我一下子特别明白了,比如说眼光放长远一点,十年二十年或者五十年以后OA期刊的发展和传统期刊?
嘉宾:我相信不会有差别,一个是不会有差别,一个是OA影响因子会更高。
记者:越来越高。
嘉宾:应该会,因为更多人会看到,不是说看到了就一定引用,但是他看都看不到怎么引用?OA看到的人多嘛,看到的人多,文章被引用的可能性就大。
记者:在可预见的将来应该会有那么一天,可能自然科学这种地位有可能会被OA期刊当中最好的杂志给取代了,有这种可能是吗?
嘉宾:可能,但是这一天有多远,不知道,另外我刚才说了Wiley集团已经逐渐把一些传统的纸本期刊改成OA期刊了。
记者:直接转轨嘛。
嘉宾:不是像中国这样的,纸本的还出,网上也能看到,他们就是改成OA,纸本不印了,今后Science、Nature什么的也变过来,也不是不可能。因为对于Science也好Nature也好,他们出版是要挣钱的,那就算帐吧,首先要保持刊物的质量是第一位的,今后如果OA方式比现在纸本的更挣钱,干吗不改啊?
记者:是。现在有人对Science和Nature批评就是说,他们开这些OA期刊其实很大的目的是挣钱,而不是顺应潮流。
嘉宾:这个东西,该怎么批评就怎么批评,但是批评得对不对,那要看事实,就算它的目的是挣钱,有什么关系呢?
记者:那个杂志质量还可以是吗?
嘉宾:它的杂志质量不可以,就挣不到钱嘛,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你光批评人家挣钱没意思,你来挣啊,你能挣到吗?
记者:是。我觉得今天听你讲差不多有一个小时了,解答了很多困惑,谢谢您,今天就先到这儿,如果以后有什么疑问再向您咨询,我的稿子写好之后到时候再发您一份,这个录音我也整理一下给你一份,我觉得挺宝贵的,您可以作为一份资料发在博客上也好。
嘉宾:好的,我的电子信箱你知道吗?
记者:电子信箱不知道,我上你的网站上面都没有查到,这样要不您一会儿给我发一个短信?
嘉宾:我一会儿给你发过来。
记者:谢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