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中国科学报》对《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的报道

已有 3491 次阅读 2015-7-9 10:51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科学报》对《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的报道

武夷山

   以下是《中国科学报》对《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的报道。李侠博主的评语--1.9%的差距反映出了大问题--恐怕是由于对有关背景情况不了解。目前的53.1%是根据2008-2013年的数据测算的,因此,估计到2017年上半年,才能根据2010-2015的数据测算出2015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发布

专家称“十二五”关键指标完成背后仍存诸多隐忧

 

本报北京7月8日讯 (记者甘晓、王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今日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10项关键指标中,有5项已经提前完成规划目标。专家表示,在指标完成背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仍然存在诸多隐忧。

《报告》被纳入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用于监测“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这一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目标的实现进度。《报告》显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关键指标进展良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拥有量”“研发人力投入”“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等5项指标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而“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1%,距离2015年底“十二五”规划末期实现55%的目标,尚差1.9个百分点。对此,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指出,“科技进步贡献率”指的是扣除了投资和劳动力对GDP的贡献后,其余所有要素对GDP的贡献。现在的测算是基于2013年的数据,因此,大约要到2017年,测算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所需的数据才能完备。目前估计,2015年实现55%的目标还是有可能的。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侠则指出,1.9%的差距反映出了大问题。“这说明,当下的科技发展没有实现对社会发展刺激的预期目标。”

《报告》同时发布了“国家创新指数”,世界40个主要国家中,中国国家创新指数得分为68.4,位列第19位,与规划目标还有1位的差距。《报告》共设置5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在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5项一级指标中,中国除知识创造指标排名下降1位外,其他4项一级指标排名均有提升。

在专家们看来,我们在看到总体指标进步的同时,也一定要看到企业创新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短板之一。例如,一级指标之一的“企业创新”从2005年的世界第17位跃居2013年的第13位。但是,武夷山看到,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约为0.8%;而国外企业一般为3%到5%,有些高技术企业甚至超过了10%。“特别是某些大型国企,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不足,如果通过垄断市场就能轻松盈利,谁愿意去从事高风险的创新活动呢?”武夷山指出。

李侠则认为,中国企业创新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原因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仍然不到位,山寨或者剽窃成为常用手段。“花钱却得不到知识产权保护,这个成本就得不到合理的补偿。”

《报告》还显示,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达到26.3%,居世界第2位。根据世界通用的统计规则,出口高技术产品不仅包含本国自主研发的高技术产品,还包含在本国加工组装的高技术产品。“包括苹果手机等在内的中国代工产品出口给世界其他国家,也被统计在该指标内。”武夷山解释,“因此,这一指标高不等于我国自主研发高技术产品的能力就强。”

对于超额完成557亿元的“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李侠认为,这是中国的技术市场进一步放开的结果,意味着前期被滞留和压抑的能力、技术的释放。“而如何进一步维系技术市场成交额的提升,则需要创新提供新的可交易的东西。”李侠同时表示了担忧。

此外,“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也已达到4.9件,远高于目标3.3件。专家建议,在专利处于量的扩张时,应逐步提升专利质量,最终提升转化效益。

《中国科学报》 (2015-07-09 第1版    要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04058.html

上一篇:黄健翔向中学母校赠送AC米兰与国际米兰两队球员签名足球
下一篇:Policy entrepreneur----政策发起者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4 陈冬生 钟炳 许培扬 fishman93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