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一个情报学者的前瞻眼光》序

已有 6872 次阅读 2014-3-12 06:36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博主按:昨天,湖北科技出版社高然编辑告知,我的文集《一个情报学者的前瞻眼光》已经印出来了。这是北师大科幻小说家和科幻文学研究专家吴岩教授主编的《地平线未来丛书》中的一本,书中所有内容(除了自序)在我的博客上都发过。虽然19日就开了该丛书的发布会,但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拿到样书。既然印出来了,我想很快就该拿到书了吧,盼望ing。下面先贴出该书的《序》。)

 

20世纪80年代初读研究生开始,就对未来学研究领域发生了浓烈的兴趣。我想,这可能是受我们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时任所长林自新老师的影响。

林老师与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世界著名未来学家莱斯特. 布朗是好朋友。该所出的每一本《世界状况》年度报告,布朗先生都交给本所翻译,并放弃版税。我参加了《世界状况》多个年度报告的翻译,学到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的很多东西。林老师也与美国千年研究所所长吉拉尔德. 巴尼博士是好朋友,直到今天,本所仍然保持着与该所的合作关系,该所开发、本所汉化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软件“T 21”已经对我国的决策实践和软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我还记得有一次,林老师作报告,他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绝不是个空洞的口号。当你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严峻的水危机的时候,你还会开着长流水给西瓜冲凉吗?”

由于对未来学感兴趣,我曾经是《未来与发展》杂志的热心读者,每期必读。遗憾的是,如今该杂志已经完全失去了未来学特色。Futures(未来学)、Futurist(未来学家)、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Social Change(技术预测与社会变革)、Futurics(未来学)等英文期刊,我更是每期必读,三十年来没有变化。三十年来,我不时地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小文章,自2007425日起在科学网开博以来还写了更多的博文,其中很多文章的主题都与未来学和未来发展有关,有的是介绍评点国外未来学家的思想;有的是阐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有的是对世界主要国家科技战略与政策的观察,因为这些动向影响到世界的未来;有的是从不同视角来观察和讨论知识,因为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肯定是发展趋势所在。这次,承蒙湖北科技出版社的美意,有机会选取一些小文章编撰成集,我感到非常高兴。在此向湖北科技出版社和本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的吴岩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分为四部分。“他山之石”部分主要围绕“知识”做文章,知识创造未来;“发展漫谈”部分围绕“可持续发展”做文章,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科技战略与政策、发展思路的转换,等等;“科普小札”部分围绕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科技普及做文章,只有多数公民都具备良好的科技素养,才能从容地面对未来的严峻挑战;“未来学研究者如是说”部分则集中传播一些优秀未来学家的真知灼见,也包括我自己的几篇与未来学沾边的文章。

中国有句老话;“天机不可泄漏”。怎么理解呢?假如真有一位预测高人,他知道恐怖分子要开飞机撞纽约世贸大厦,怎么办呢?如果他发出了预言,美国当局又听从了他的话,采取了足够防范措施,预防了“9.11”事件的发生,则他的预言就是错的。所以,为了维护自己预测高人的形象,就不可泄漏天机。不过,如果预测高人都不泄漏天机,要他们又有何用?

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天机”,最重要的事情也不是把未来给预测准了,而是争取让未来的发展尽量符合人类整体的利益。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未来走向我们,而要积极地创造未来。不过,创造未来,与敬畏自然,这二者是否矛盾呢?应当说,在未来学领域里的悖论、矛盾和困惑是重重叠叠的。我们只有参与思考和讨论,才能有机会变得稍微清醒一些。虽然本书不是学术著作,但我希望它多多少少能帮助读者或促使读者在开展个人决策和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中更加明智,更加开放,更会把子孙后代的利益放在心上。

是为序。

 

武夷山

2012102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75180.html

上一篇:发明家尼古拉. 特斯拉铜像去年12月在硅谷揭幕
下一篇:[转载]科学家的人文情怀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37 李健 许培扬 朱艳芳 杜建 赵美娣 曹聪 魏青山 吕鹏辉 王晓光 陈安 邵艳军 刘桂锋 章成志 王启云 钟炳 翟自洋 徐耀 张忆文 赵星 姜春林 赵凤光 刘钢 刘淼 周健 杨金波 陆雅莉 王号 傅蕴德 吕璐成 强涛 王刚 王业家 任东 胡泽文 研学交流 zhaorzh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7 0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