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忍“垃圾”,留下金子
武夷山
Lutz Bornmann和Leo Egghe(后者是普赖斯奖得主)在Journal of Documentation杂志2012年第4期发表文章,Journal peer review as an informationprocess(期刊投稿的同行评审是一种信息过程),原文见http://www.emeraldinsight.com/journals.htm?articleid=17042803。文章说:
同行评审过程类似于检索过程。一般说,检索出的文献并非都是最相关的文献,因为文献主题是用文献系统的命令语言来描述的,而这样的命令语言并不是总能够完全覆盖检索者想描述的“真实主题”。同理,同行专家审稿后挑出的论文未必就是最棒的论文。
本文以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为例,考察了该刊发表论文的被引状况,并与曾向该刊投稿被拒、后来发表于其他期刊的论文的被引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论是:由于同行评审过程不完善,如果想发表大量的高质量论文,就应该也接受几篇非高质量的论文。
博主:在检索领域,我们都知道查全率与查准率是矛盾的。同理,若想发表大量高质量论文(好比查全了),就难免同时发表了一些非高质量的论文(好比查准率下降了)。
我一直反对轻率地使用“垃圾论文”、“垃圾期刊”的说法,理由见我2008年写的《慎提“垃圾论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51439)。从Lutz Bornmann和Leo Egghe的研究来看,既然审稿专家不是神人,不可能个个都是慧眼识珠的,即使他们无比认真地严格审稿、严格挑选,也不能保证挑上的都是好的,而被拒掉的却很可能包括不少好的。换句话说,在这个场合,容忍“垃圾”,才有利于留下金子。
后记:
陈国文老师说:
结论似乎改作“欲留真金在,泥沙不可免”更合适一些?
我完全同意,陈老师的表达更优雅、更得体。
比如何表达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对实践有什么启示?
启示在于:期刊稿件淘汰率并非越高越好。在有限版面下,来稿越来越多,用稿率必然越来越低,那么,也许就该考虑扩充版面(增加页码)或加大出版频次了。如果我们单纯追求影响因子,一个简单的策略是每期少发文章,只发篇幅较长的好文章。但这样的策略必然会导致被毙掉的潜在好文章“流失”到其他刊物,挺可惜的。我们每个作者同时也是读者,作者是在乎影响因子的,而作为读者,并不在乎一个刊物的影响因子有多高,只在乎是否每期都能读到一篇甚至多篇有启发性的文章,好文章越多越解渴。满足读者需求的策略与提高影响因子的策略在这里是有矛盾的。到底怎么取舍?各期刊自己决定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