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前与日本朋友的一次“舌战”
武夷山
多年前,日本某代表团(成员都是企业家)访华。他们很希望与中方深入地探讨一些“大”问题,我就应邀去与他们对话了。我是中方唯一代表,有点舌战群儒的味道。从一开始,我就把这些日本客人看成朋友,因此,他们提出的尖锐的、令人不快的问题,我不认为是挑衅行为,只认为是缺乏沟通理解造成的。所以,我要做到“有理、有据、有节”。必须指出,那次,有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位老师做翻译,她在日本留过学,日语极好。若她的翻译水平不高,对话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对话中,有两个问题我至今不忘。
一个问题(大意)是:你们中国污染那么严重,污染的空气都飘到我们日本来了。你们就不能好好控制污染吗?就不能少发展小汽车吗?
我回答的大致逻辑是:中国每年至少要新增800万就业人口。即使为了解决新增就业,也得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如不能低于7%,否则会出大乱子。怎样才能长期保持较高速的经济增长?当然要选择一些有“带动力”的产业,汽车业正是这样一个产业。发展小汽车,确实会带来更多的污染。但是,年轻人就业不足造成社会不稳定与某段时间内污染加剧,哪个更严重呢?两害相权取其轻。相信任何人若是处在中国领导人的角色,也会选择发展汽车业。中国并非不重视污染防治,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举了一些例子)。
另一个问题(大意):你们中国就会总结成功经验,总是说好的。你们为什么不好好研究反面的东西?研究失败?
我回答说:我知道日本有学者在研究“失败学”,我对这个玩意儿也有兴趣。但是,正如托尔斯泰在《安娜. 卡列尼娜》的开头所说:“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同理,对于较成功的事物,找到其共同成功因素的概率要高些;对于失败的事物,原因太纷杂,多种非常偶然的原因都会导致失败,因此,欲找到失败的“规律性”,要难得多,甚至会徒劳无功。
其他还有不少问题,现在记不清了,无法一一复述。
这次对话的效果很好,日本朋友都表示对中国的现状和做法有了较过去更多的同情和理解。晚上的宴会间,那位提出“为什么不研究失败?”的先生特意来到我身边敬酒,说“您居然用托尔斯泰的话来回答我,佩服佩服!”
大家应当可以看出,我并不是主张为了发展经济可以污染环境,也不是反对总结吸取失败的教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