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数字时代,距离依然重要 精选

已有 6154 次阅读 2012-11-29 06:43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数字时代,距离依然重要

武夷山

 

有人觉得,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交往,物理距离就不复成为交流的障碍了。实际上,并非那么简单。

PLoS One杂志2010年发表K. Lee等人的一篇文章,原文见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14279。文章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哈佛医学院生物医学信息中心共同主任Issac KohaneK. Lee带着一帮本科生费尽力气地搜集了以下资料:

19932003年期间哈佛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发表且被PubMed收录的论文,共3.5万篇;

这些文章的被引次数;

论文每位作者的工作地点的具体位置。由于论文署名时只列出二级机构,要确定每位作者的工作地点(例如,作者发文时在哪间办公室或哪个实验室工作,这些办公室或实验室位于哪个大楼,等等)是很不容易的。有些作者的办公地点是有变化的,研究者们确保要找到每位作者发表论文时的工作地点。搜集这些数据费时两年。

研究发现:如果把文章第一作者和最后一位作者(博主:通常是对文章贡献较大的两位)工作地点之间的距离分为“同一大楼”、“同城不同地点”和“不同城市”三大类,则可以明显看出,相互距离越短,其文章的被引次数越高。这似乎说明,密切的交流是有利于提高科研质量的,而物理距离是会影响到交流效果的。

对此现象的另一种解释是:好创意不肯交给别人,要由自己人做出来。既然是自己人,相互距离肯定比较短。

 

参考文献:Richard van Noorden, LoveThy Lab Neighbour, Nature, 23/30 December, 2010, 468: 101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37297.html

上一篇:能力守恒猜想(玩笑篇)
下一篇:我介绍过这篇报道中提到的艺术作品--海滩怪兽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37 魏东平 钟炳 陈小润 魏瑞斌 李泳 王桂颖 王号 刘淼 杨正瓴 李学宽 刘玉仙 褚昭明 曹聪 鲍海飞 李本先 蒋新正 杨秀海 罗帆 赵凤光 陈湘明 黄晓磊 肖振亚 庄世宇 吕乃基 吴浩宇 陆俊茜 曹俊 许培扬 钟灿涛 许文婕 姚远 徐传胜 强涛 hao xqhuang yunmu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