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牙学者谈高校评估(一)
武夷山
Claudia S. Sarricoet等4位葡萄牙学者在Minerva杂志2010年第1期发表文章,Assessing Quality and Evaluating Perform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Worlds Apart or Complementary Views(高等教育中的质量评估与绩效评价:鸡同鸭讲还是观点互补),原文见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x2582u869p211638/fulltext.pdf。这篇文章的分析很深入,故对其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国家在超机构层次上搞高校质量评估的不到50%,到了2003年,除希腊外,欧洲其余所有国家都搞了某种形式的高校评估。需要开展高校评估的突出原因是,随着高教大众化的进程,学校愈益良莠不齐了。而在过去,少数大学几乎都是精英大学,搞不搞评估无所谓。
另外,国家和社会对公共机构(尤其是对大学)以及专业人员的信任度在下降。
过去,高校评估活动有两个目标:质量改善与对公众的交代(accountability)。这两个目标有时是相互矛盾的。
现在,高校评估欲达到的目标更多了。
市场力量在高等教育中起的作用越大,就越需要评估,这样才能帮助用户做选择。
跨国高等教育推动了大学认证活动的开展。
对于绩效评价而言,总结性目标较为重要,通过评价,要告知各个利益相关者有关大学绩效的方方面面:教学、科研、服务等。
对于质量评估而言,形成性目标较为重要,因为质量评估是专注于教学与科研的。
人们广泛使用的评价工具是绩效指标,而围绕这些指标的争议很激烈。
比如,从技术上(学理上)说,“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程度”既属于科研的产出,又属于教学的产出,到底怎么划分呢?
从投入方面说,图书馆、实验室、大楼、设备等都是教学、科研活动所共享的,那么,教学、科研各自占用了多少投入资源,怎么算呢?
从政治上说,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优先考虑是不同的,每一方对不同指标给出的权重是不一样的,听谁的呢?
为了处理好这些矛盾,要做几件事。
首先,要有清晰的概念框架(标准问题)。
其次,要有一个选择过程,以之决定采用什么指标,怎么用(信息问题)。
第三,如何将评价指标与管理决策过程关联起来(匡正性行动问题)。
除了绩效指标外,第二种常用方法是同行评议。这里的问题是一致性不好,找这拨专家或那拨专家,得出的评估结论会不一样。
第三种方法是自评。
第四种方法是外部专家的现场考察。
(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