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见的老书新评
武夷山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2012年1月某期)
我参与翻译的第一本专著是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 佩罗(Charles Perrow)1984年完成的Normal Accidents:Living with High-risk Technologies。该书中文标题定为《高风险技术与“正常”事故》,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1999年,原作者又推出了该书的修订版,出版后获得了相当不错的评论。修订版问世12年后,2011年9月2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了英国卡迪夫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Nick Pidgeon对该书修订版的书评。众所周知,学术期刊发表的书评几乎都是围绕新书转的,对11年前的著作进行评论殊为罕见。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觉得原因很简单,因为佩罗早就断言核电站不安全。他在《高风险技术与“正常” 事故》一书中论证说,由于高技术系统各个组元之间的互作用极其复杂,而且,设计来保障安全的东西其自身也会出故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技术复杂系统出事故的概率会比人们原先估计的要高得多,这类事故将是“正常事故”,而不是什么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事故。因此,要学会与高风险技术系统共存。在他写书时,核电站重大事故只发生过一次——美国三哩岛。佩罗在书中断言,核电站事故的概率不低,“除非我们非常幸运,否则10年之内将会出现一个或多个突破安全壳的大事故” 。该书发表两年后的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泄漏事故,被佩罗不幸而言中了。2011年大海啸导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重大事故,更使人们佩服佩罗教授的先见之明。
佩罗说,他进入技术风险研究,纯属歪打正着。1979年三哩岛核事故发生后,美国成立了专门调查这次事故的总统委员会,佩罗教授应邀为委员会写一篇背景报告。随着对三哩岛事故复杂成因的了解,他对这个领域的兴趣越来越大。
Pidgeon教授在书评中说,再往前回顾历史,1978年,英国社会学家巴利.特纳(Barry Turner)就发表了专著《人造灾难》(Man-Made Disasters)。该书1997年出了第二版, Pidgeon教授还为第二版的写作做出了部分贡献。此书分析了80起重大系统故障导致的灾难性事故。同佩罗一样,特纳也认为,由于系统太复杂,旨在减少事故风险的技术措施可能是徒劳的。不过,他的理论同佩罗的理论有所差异,他更注意分析事故发生之前就已出现苗头的组织、管理和沟通等方面的故障与问题,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换句话说,如果承认“正常事故” 的概念,那它们也许是难以预防的(所以,佩罗在2007年发表的《下一场灾难》中阐发的观点是:既然灾害难以预防,就要把力气放在减灾上);而对于人为事故,预防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关键是加强组织管理和风险信息的分享。
这样的观点分歧不仅发生在这两位学者之间。在美国,有人同意“事故不可避免”的看法,也有人说可以设计出“高可靠性的组织”。在欧洲,围绕安全文化、组织性事故等概念,也有一些辩论。美国政治学家Scott Sagan在1993年出版的专著《安全的极限》(显然是套用《增长的极限》那个罗马俱乐部著名报告的标题)中指出,我们要回答一个大问题:正常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吗?还是说,即使系统的交互复杂性与系统组元之间的紧耦合性交织在一起,仍有可能对其加以安全控制?
目前,辩论双方谁都不占上风。但是,佩罗的《高风险技术与“正常”事故》和特纳的《人造灾难》这两本老书都不应该被忘却。
参考文献
Nick Pidgeon,Normal Accidents,Nature,22 Sept. 2011, Vol 477:40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0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