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文献出版社助我成长 (我的翻译经历之二)
武夷山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成立于1973年,早先是我所的一个内设部门,现在是独立法人。下面这篇文章是我2003年为该出版社成立30周年而作,刚好可以作为“我的翻译经历”系列中的一篇。)
自1982年初入所读研究生至今,光阴荏苒已是21年。21年来,科技文献出版社发表了我的许多译著和编著。不夸张地说,没有出版社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参与编写的《各国科技要览》于1987年出版,这是我与出版社初次发生“亲密接触”。1988年成了我的译著丰收年――我们5个研究生同班同学合译的《高风险技术与“正常”事故》、我作为第一译者的《资源丰富的地球》、我作为校译者的《美国科技期刊》都由科技文献出版社推出。这三本书的责任编辑分别是刘白(笔名昭昭)、徐素华和刘白。在与责任编辑切磋的过程中,我平生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解问号”。1989年,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我独译的科普著作《知觉之谜》。随后三年,我参与翻译的《全球预警――1990年世界形势评述》、《全球预警――1991年世界形势评述》和《全球预警――1992年世界形势评述》分别出版。这是著名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系列出版物。1993年,时任国外部主任的梁战平主编、我参与编写的《环太地区科技经济合作景观》在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项目则于1994年获得了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从1987至1993年,连续7年我都有书在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可以肯定地说,我于1993年得以顺利地被国家科委破格评为副研究员,科技文献出版社是功不可没的。
1994至1996年,我再次去驻美使馆长驻,从而打断了在科技文献出版社连年出书的势头。但是,我出国前参与了一小部分工作的《国家关键技术选择》(李思一主编,我列名编写者的最后一位)仍于1995年出版。1998年,科技文献出版社发表了我校译的《美国制造》。1999年又是我的大丰收年,主编的《国外科普面面观》、校译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世界科学报告(1998)》以及参与编写的《国外科普工作要览》都由科技文献出版社推出。今年初,我校译的《科学计量学的挑战》作为《情报学前沿丛书》的第一本也出版了。二十多年来,我在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的书占我所有著作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我对科技文献出版社充满了深深的、永远的感激之情。
我在科技文献出版社出书只是我与它的缘分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的缘分是:长期以来,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许多好作品给我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其中印象特别深的有:李思一、白葆林翻译的《从惊讶到思考――数学悖论奇景》、比利时情报计量学专家撰写的《情报计量学引论》、包昌火研究员主编的《情报研究方法论》等。
科技文献出版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光荣征程。与其他兄弟出版社相比,它的不足之处之一是不太善于宣传,这就难以适应当今竞争已达白热化的出版战场。热望科技文献出版社锐意进取,在“而立”之后的壮年时期大显身手,用沉甸甸或活泼泼的文字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
(2003年3月10日急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