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学家布朗先生印象(“一个中国科技外交官在美国”系列之一)
武夷山
刘立博主希望我写一写驻美经历,那就试试吧。
我于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去驻美使馆科技处长驻,两次都与著名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未来学家莱斯特. 布朗有多次接触。他几十年来一直为保护环境鼓与呼,《华盛顿邮报》曾称他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很多中国人是因为他1994年写的《谁来养活中国》才知道了他的名字。有些中国人因此而把他打入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反华人物阵营,实在是冤枉他了。其实他对中国特别友好,他是本所老所长林自新的老朋友,他坚决支持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担心中国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世界观察研究所研究人员署名的著作和研究报告,如果我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要将其译为中文出版,他不收一分钱版税,只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接受其环保理念。而其他所有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不向该所付版税是拿不到翻译许可的。
他是农民的孩子,父亲是文盲,他却经过刻苦努力获得了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而且著作等身。他曾多次对朋友感慨说:我写了那么多书,这些书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可是我的父亲却读不了我写的书,真是遗憾!
他名扬世界,即使单靠其著作的版税收入,他也不会是穷人。但是,他不仅不懈地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且是身体力行的。比如,他没有买独户房子,而是住在公寓楼里;他不买小汽车,步行上班,出门办事尽量乘公交。他不喜欢打领带,即使在正式场合,他也往往只穿一件便西服。
80年代驻美期间,世界观察研究所经常召开研究报告发布会,向新闻界介绍其最新研究成果的内容。例如,他们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不仅战争会产生难民,环境灾难也会产生难民,称为“环境难民”。这个说法被世界观察研究所提出后,不胫而走。我经常应其邀请参加这样的发布会,因此与该所好些研究人员都认识。一次,世界观察研究所中研究水资源问题的Sandra Postel女士对我说,想到中国考察水资源状况,能否为她安排一下。我就请科技处中来自农业部的一位同事为她安排了行程。Postel女士访华收获很大,从中国回来后,布朗先生设家宴感谢我的那位同事和我。这时我才知道,他住在离中国驻美使馆不算很远的一栋普通公寓楼里,很是吃惊,因为我的多数美国朋友都住的是独立住宅。
90年代驻美期间,我仍然与世界观察研究所保持联系。这一次最值得记叙的与布朗先生有关的一件事,是马里兰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在布朗《谁来养活中国》报告出版后,要组织一场研讨会,让布朗和我们驻美使馆公使衔科技参赞王曽荣分别作报告,分别就中国能否养活自己谈谈看法。一位同事和我参与了王参赞报告稿的准备。开会那天,我们是驾车去的(马里兰大学在华盛顿市郊区),布朗却是一个人乘地铁去的,而且,他还提着一纸箱的世界观察研究所的出版物,准备到会场上出售给感兴趣的人。赶到会场时,他已呼哧带喘。散会后,王参赞提出要用我们的车捎他回去,他很不好意思地答应了。
布朗先发言,重申了他对中国粮食自给能力的担忧,主要理由有两条:耕地面积锐减;水资源不足,而没有良好的灌溉就没有粮食高产。王参赞的发言则试图说明:布朗报告中对中国耕地面积是低估了,而且中国还在继续开垦荒地,将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所以,耕地面积不是对中国粮食产量致命的制约因素。(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布朗的担心是不是杞人忧天?)我们在先期准备发言稿时就已经感到,水资源不足是中国的软肋,在这一点上根本无法反驳布朗,于是在发言稿中就绕开了水资源问题。两人发言后,进入讨论阶段。这个会,说是研讨会,其实是辩论会。为了缓和气氛,我在此时要求作一评论。我说:
请美国朋友不要那么敏感,好像中国一扩大进口粮食,就要引起天下大乱。其实,中国进口粮食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因为自己的产量不够。比如,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上不同品种的差价,可以挣钱啊。中国多出口稻米,多进口小麦,肯定是合算的。又比如,中国老百姓现在讲究生活质量了,不仅吃馒头,也要吃面包。我们自产的小麦,做面包还不理想,于是就会进口面包粉。再比如,你们美国有Pop Corn,放在微波炉里一加热,爆米花就出来了。我们中国老百姓要想尝尝爆米花,就要用大大的爆米花机,还得听“嘣”的一声巨响。没准儿,不久之后我们中国还要进口你们的Pop Corn呢。
于是,全场皆笑,布朗先生也笑。他平时是相当严肃的。
后来,他又创立了地球政策研究所,继续宣传其可持续发展理念。几天之后的3月28日,将是他76岁生日。我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能亲眼看到地球生态的好转。
维基百科对布朗的介绍:http://en.wikipedia.org/wiki/Lester_R._Brown。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