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在2006年软科学国际研讨会上总结一个分会场的发言

已有 1045 次阅读 2023-10-6 08:1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06年软科学国际研讨会上总结一个分会场的发言

武夷山

 

首先说说概况。

我们这个分会场有10人发言。

性别比:男性7,女性3,女性比例不算太低;

机构分布:10人全部来自高校;

地区分布:湖南3人,山东3人,北京2人,河北、山西各1人,没有出现北京的作者特别多的情况。

职称分布:正高6,副高1,中级2,在读研究生1。这个分布是比较合理的,有代表性。

 

其次介绍一下发言情况。

讨论非常热烈,每个发言者都获得两三个提问,甚至更多。

我下面的概括是个人主观看法。作者自以为是创新点的,我可能不提。作者没有强调的,我可能反而强调一下。这样难免扭曲作者的意思,望谅解。

1 武汉大学商学院金融系马理博士,题目“自主创新、政府采购与招投标机制设计”。

他这项研究是他博士后期间研究工作的延伸。他说: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指出,要用政府采购方式促进技术创新,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公开招标是主要方式。这两个文件的精神是矛盾的?如何调和两者的矛盾?首先他谈到,据估计,2005年政府采购额高达2500亿人民币,大约可以建一个三峡大坝,造10艘航空母舰。如何发挥好这笔钱的作用?是个大问题。他概述了一对一招投标、一对多招投标和多对多招投标。他认为,目前招投标方式的缺陷是,对有特定约束条件的招投标理论缺乏理论支撑与实证检验。他希望,通过加入参数、修改模型,提出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他建议:(念原稿第7页)。他又提出,要防范合谋操纵的危害。他对自己的工作还不是很满意。

大家对这个报告有浓厚的兴趣。有人提出: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含义?有没有建立比如说政府部门的偏好函数?我个人觉得,目前不要太强调中国特色,而可以多多借鉴,比如,美国频谱管制部门用拍卖方式处理频谱分配问题,既为国库挣了一大笔钱,又保证了分配的公平性。他们这个设计方案是相当精妙的。诸如此类的做法对我国是否有启发呢?

 

2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后人员李应博女士(这个名字好,她就“应”该读“博”士),题目:研究型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战略作用。

她认为,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创新源头,具有战略型作用。而由于研究型大学的综合优势,在国际技术转移方面可以大显身手。现在,已有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大、北航、北京科技大学等7家成立了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这些中心有四方面的作用,分别是:(念原稿)。

大家的问题包括:这些中心是否充分重视了吸收法律人才参与?因为国际经验表明:律师事务所(不一定是专利事务所)是促进技术转移成功的重要力量。TT未动,法律先行。还有人提出:国外的对外技术转移与资本输出是相伴而行的,因此回报率很高,而我国的这二者往往是相互隔绝的,值得引起关注。

我个人评点:更应注意走出去,商务部、发改委在技术引进、内向技术转移方面还是有经验的,广大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去,走向非洲市场和其他市场?非常需要帮助。我希望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3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的崔欣健教授:题目“外资研发中心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特殊角色”。

他认为,(原文)出于自身利益驱动,外资研发中心需要且会主动嵌入东道国的NIS(国家创新体系)。此外,它们在促进NIS开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中国建设NIS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这个发言也引起很多讨论和争论。崔教授回应说,不是想评估外资研究中心对中国是好是坏,是要换一个视角看问题。

我个人觉得:我们要研究如何主动利用外资研究中心。比如北京一个著名学者到外地出差,当地学界同行会想方设法请他(她)在本地作一场报告。外资研究中心都开到我们家门口了,我们不想方设法研究怎么用用它们,而热衷于争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何苦呢?别的国家是怎么利用送上门来的expertise(专业知识技能)的?需要好好调研。

 

4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何炼红副教授,题目:论信息生态学视野下的知识产权观念创新与保护。(念一些原文内容)

 

5 湖南大学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彭福扬教授,题目:把生态化追求纳入国家创新战略。

刚才的发言讨论到了信息生态学,现在这个发言讨论了生态学追求。(念原文的一些内容)。。

 

6中南大学产业评估与设计研究所朱灏教授,题目:创新层次和结构的特征及战略技术驱动设想(念原文的一些内容)

 

我想说的是,笼统说“政府应该集中于战略技术创新”不一定合适,因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角色不一样。

 

7、河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王健教授,题目:论信息化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正如“三农”曾长期未受到应有的关注一样,因为农民是弱势群体,“三农”是弱势主题,这次录用的论文中,来自农业院校和部门的作者讨论三农问题的也比较少,他们客观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这样的讨论弥足珍贵。王教授去过6个省调查农业信息化问题。他提出,应把农业信息化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而不像有些人建议的作为社会保障中的一个议题。

他的发言也引起热烈的讨论。

 

8、山东电力研究院工商管理系的研究生倪慧君,题目:集成式集群企业的模块化创新策略演进分析。

她说,研究中遇到不少困惑,想来求助于大家。

可以说她确实遇到了知音,大家对她的选题、思路等都提出了一些建议。

 

9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廊坊)软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其云(院长,军级领导,由院长来兼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可见他们对软科学有多么重视),讨论了能源结构调整进程中的消防安全问题。

比如,为了加强石油储备,今后要在浙江舟山、大连葫芦岛等地建设4个大型油库,储量都在50万吨,这些地方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们学院超前一步,现在就研究新形势下的消防安全问题。

 

10 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玉和教授,题目: 战略意图与自主创新。

通过本田、三星、LG等公司的案例,说明企业领导的战略意图与政治决断对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专题节目《大国的崛起》,也能看到战略意图的极端重要性。

 

第三,谈谈对今后的软科学研究的意见。

1、联系中国实际非常重要,要提出中国最值得关注研究的问题。

晏阳初了不起,这么早,在30年代就提出了乡村运动的意义并身体力行,今人至今还在吸收其思想的营养。若提不出重要的问题,相关文章可能也发表了,但影响力顶多是昙花一现吧。在这方面,北大的路风教授也是个好榜样。

下面举我个人的例子。不是说,我善于提出好问题,而是为了方便。

去年的软科学学术年会,我发言的题目是:传统知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在此好几年前我就发表文章了。中医药学是我们中国典型的原创科学啊,可是不受重视,现在还有人征集签名要“告别中医”。

我还讨论过“个体发明者”的作用和“适用技术”。

这三个问题,我都是针对中国问题提出来的,不是从洋人文献纸缝中找出来的题目。尽管我读外国文献很多。

2、如何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可行的建议。

沈阳市政协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庆林说,他们去年7月成立的这个中心,王忠禹同志表示祝贺,这是政协系统第一家。软科学研究与政协提案若有机结合起来该有多好。他这次感到,纯学术讨论、理论研究多,趋近实用阶段的解决方案则少之又少。不是没有这样的需求。是我们结合得不够。

本所有一个中医药发展战略课题组,他们多年来提出的很多对策建议,后来一条一条慢慢被接受了,比如:中医师承方式的重要性(因为涉及大量隐含知识);中医药对于农村初级卫生保障体系的意义;民间中医师资格的认定问题,这一建议尚未完全被接受,但趋势相当好。

3 重视软科学的特殊性。

我们软科学研究人员要当桥,一是学科之间的桥,自身要吸取多学科的营养,要与多个学科的人交朋友,另外一个是机构之间的桥,因为软科学研究结果,解决方案,要想落实的话,几乎都涉及很多单位。如果没人发挥桥梁作用,那研究成果的效用也到此为止了。本所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对策建议涉及很多单位: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林业部(本所研究过林业部关心的药用动物问题,麝香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药监局,农业部(他们管中药材栽培啊)。我国申奥时,国外有人攻击我们残害动物,搞活熊取胆,说这么残忍的国家没有资格办奥运会。但应该要知道,活熊取胆比过去的杀熊取胆总还是进步。在本所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的推动下,我们拍了相关内容的片子,配上英文解说词,主动送到中国奥委会去了。再有人攻击,让他们看这部片子。如果我们的课题组不做部门之间的艰苦的协调工作,只写写论文,能有今天的成效吗?当然,对于多数软科学研究人员,桥梁作用不是其强项,因此应考虑如何与沈阳政协软科学研究中心之类的机构很好地结合。这样的结合会开辟新天地。

 

谢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04811.html

上一篇:温故知新两则
下一篇:左右开弓的好处与坏处(草于2008年11月)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4 孔玲 王安良 尤明庆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