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自引、他引:说不尽的故事 精选

已有 19790 次阅读 2007-12-29 07:14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自引、他引:说不尽的故事

潘云涛(副研究员)  武夷山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Self-citation and Other-citation: Endless Story

(发表于《科技导报》200724期)

 

有些人说,不能流芳百世,宁愿遗臭万年。这样的做人哲学不可取,但这样的心态可以理解,就是总希望自己发生一点影响。同样,我们写了论文,当然希望人家阅读、讨论、引用甚至批评、反驳,而不愿意发表之后没有丝毫反响,如泥牛入海无消息。

在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中,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指标是较重要的定量指标。我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课题组”发现,近年来,为了提高本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个别期刊编辑部采用了一些不光彩的方式,例如,或明或暗地授意投稿者多引用在本刊发表的论文,或者是,同一期刊集团、同一单位的两个或几个刊物结成“互引同盟”,授意本刊的投稿者多引用另一(几)家期刊的论文。这些举动引发了学术界对自引和他引问题的争鸣。有的学者甚至激烈地提出,在对科技期刊进行定量评价时,应完全剔除期刊自引的次数后再计算各项学术指标。笔者曾经参与工作的一篇论文对国内外科技期刊的自引情况做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只要不做人为干预,科技期刊自引是正常现象,期刊自引应顺其自然,而不能“诱导”作者引用本刊;对期刊自引指标完全忽略不计,也是没有根据的;不同学科的期刊自引情况是不同的; 与国际同类期刊相比,我国期刊的自引率偏高; 一般情况下,期刊自引率高可能反映出期刊的作者圈子相对较封闭。

 

那么,作者自引是否正常呢?作者自引,是一种主观性的行为,是作者对自己过去发表过的论文或著作的引用。我们知道,自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工作者研究工作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合理的自引一般有三种情形:1)目前研究是自己前期研究的延续;2)使用了自己前文的结论;3)引用了自己前文的数据。

通过检索ELSEVEIR公司研制的SCOPUS平台, 我们获取了20022007年一些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奖、生理学与医学奖得主的论文被引用情况,结果发现,每个作者的他引率均在90%左右。这里的“他引”,是指去除论文的所有合著作者自引(换句话说,假如某篇文章有5位合著者,其中任一人引用此文都属于自引)后的引用次数。检索出的2002年至今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17位科学家,他们发表的3859篇论文被引用了179031次,自引率为9.4%。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9位科学家发表的1185篇论文被引用了36724次,自引率为12.2%。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10位科学家所发表的920篇论文被引用了79121次,自引率为6.2%

同样,我们统计了我国作者1997-2001年发表的国际论文在2002年的被引情况,结果发现,凡单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前十位的论文,他引率都达到了98%以上。因此,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越是被引用数量多的论文即影响越大的论文,其作者自引量占被引用总额的比例越低。

挪威学者DAG W. AKSNES的一项研究的结论与本文上述结论相映成趣。他统计了1981-1996年挪威作者发表的 46,849篇论文的640710篇引文,经计算,挪威作者的平均自引率为21%。同时他发现,高自引率往往伴随着低被引次数;多个作者合著的论文的自引量较大;许多自引是在发表论文后的第一年内发生的;不同学科的自引率不同。比如,临床医学的自引率是17%,生态与环境是19%,植物与动物学20%,地学21%,材料科学22%,农学22%,数学22%,生物与生物化学23%,工程23%,计算机科学24%,物理学26%,化学31%,天体物理学31%

我们统计了我国科技人员1998-2002年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31168篇论文,它们在2003年共被引用了72131次。只用第一作者的自引率来反映,则我国各学科的自引率分别是:临床医学5%,生物学8%,地学13%,材料科学11%,农学10%,计算技术13%,数学29%,物理14%,化学10%,环境科学10%。由于我国作者的姓名用英文表达后,不同人似乎成了同一人,例如,“武夷山”与“吴义山”就无法区分。因此,英文的同名(中文并不同名)导致对“自引”的高估。于是,我们只对第一作者的自引情况进行统计,忽略其他合著作者的自引,以纠正上述高估情形。如果这种做法还算合理的话,则除数学以外,我国其他学科的平均自引率要低于挪威的平均自引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科学界,作者自引是不可回避的,就连诺贝尔奖得主们都有一定的自引,尽管其自引量占总被引次数的比例不高。正常的自引,也是将科学研究工作的脉络交代清楚的一个必然要求。因此,作者可以而且应当理直气壮地进行适度的自引。怕别人批评自己自我吹嘘而不作必要的自引,致使研究的来龙去脉不清楚,反而对不起读者了。只要不是人为地为了彰显自己的工作成就而将本人以往的论文不必要地加入到参考文献中来,都属于正常自引。因此,进行科技评价时也不宜简单化地将自引量从引用总量中统统剔除。每个学科都有其自引的规律性(或者说是一种“习惯”),违背学科规律地有意自引和回避自引都不可提倡。在科研评价时,适当拓展评估时段,也有助于避免恶性自引(如果存在的话)的指标膨胀效应。当然,科研工作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阅读范围,增强与同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在自己的文章中准确、规范地列出参考文献。

坦荡荡的君子,自引亦正常;怀有不可告人目的者,他引亦未必光彩。我们已经发现,某些作者为了提高自己稿件的被录用机会,就有意识地多引用他们所投稿的那家期刊的主编、副主编的论文。如果读者对此现象感兴趣,且听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1.张玉华等,科技期刊自引情况的国际对比研究,编辑学报,2005171),74

2.金伟,广义上的作者自引问题及其控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302),247

3DAG W. AKSNESA macro study of self-citationScientometrics,Vol. 56, No. 2 (2003) 235–24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495.html

上一篇:沙兽: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一个范例
下一篇:警惕当代的“倏和忽”
收藏 IP: .*| 热度|

5 吕喆 马磊 何学锋 王桂颖 高英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