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山
2021年4月13日,我出席了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的“书香中国 美好生活——科普类优秀图书出版研讨会”,做了发言。昨天,《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的一篇专题报道引用了我发言中的一个观点。
下面是报道全文,我的观点部分标红了。
作者:尹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4/26
□本报记者 尹琨 文/摄
在精品图书与全民阅读高端论坛,与会人员就不同类别图书出版的成功经验、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路径展开探讨。
今年4月,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以“书香中国 美好生活”为主题,在京召开精品图书与全民阅读高端论坛。论坛由主题出版与人文社科类优秀图书出版、少儿类优秀图书出版、文学艺术类优秀图书出版、科普类优秀图书出版共4次研讨会组成,就不同类别图书出版的成功经验、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路径展开探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梳理出4个问题,以期对业内有所启发。
主题出版如何贴近读者?
专业人员不觉浅,普通大众不感深
“近年来,主题出版精品迭出,选题内涵不断拓展。”北京图书大厦副总经理秦辉的观察是,主题出版物关注传统文化、科技、国家意志、当代中国现实和治国理政等选题,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大幅提升读者的阅读观感,展现出日趋强大的力量格局。
反映在销售数据上,主题出版与人文社科类图书一直是京东销售重点。据京东图书社科类负责人薛韬介绍,2020年主题出版与人文社科类图书销量增长30%左右,购买用户以大学以上学历,一、二线城市的中青年男性为主,相比于人文社科类图书,主题出版物的购买者更加年轻。
在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胡长青看来,主题出版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呈现方式越来越创新,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学术化和精品化正在逐步成为各出版社主题出版的追求。山东人民社设立了每年100万元的主题出版专项资金,用于扶持10个重点出版项目,通过把主题出版与社会效益考核紧密结合等举措,探索纸书、数字化、走出去“三位一体”的主题出版融合生产模式。
从创作角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李颖结合最新力作《文献中的百年党史》指出,在写作过程中,要着力把握好大和小的关系、点和面的关系、领袖和群众的关系、主题主线与支流支脉的关系、秉笔直书和历史温情的关系,以及权威与通俗的关系,让专业人员不觉其浅,普通大众不感其深。
在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看来,主题出版优秀图书要坚持政治高度、学理深度和读者广度的有机统一;坚持“作者一流”“编者一流”“给读者奉献作品一流”的统一;坚持选题、论题和论点有机统一;坚持特点、重点、亮点有机统一。
“聚焦伟大的时代,出版不朽的作品,丰富人民的生活,树立文化自信,应该成为我们出版界的追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贺耀敏表示,要紧紧抓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其“两步走”战略,认真围绕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来做好文章,把出版界的工作和学术界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关注中青年学人的成长,为中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做工作。
从探索新型主题出版模式的角度,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李穆以《这里是中国》为例提出,优秀主题出版物既要保持高端宏大和严肃性,也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这里是中国》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解读中国故事,用唯美的照片、专业的地图、深情的文字来描绘祖国山河,具有前瞻性、时代性、创新性和系统性。该书目前发行量超100万册,发行规模达1.5亿元。编辑在复盘时认为,这不仅是在做一本书,而是用出版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讲述一个地理视角下年轻的中国故事。
少儿出版怎样打造精品?
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准绳
“少儿出版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重复出版、粗制滥造等问题,少儿出版界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移。”
“儿童文学总体非常繁荣,但精品图书不足,经典作品匮乏。”
围绕少儿类优秀图书出版,与会人员谈成绩更不避说问题。
在北京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儿童文学作家马光复看来,精品不足有几方面原因:如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书写与创作重视不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创新不够,作家在语言运用上缺乏个性,以及过于追求速度,缺乏“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少儿类优秀图书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是故事、想象、幽默和新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晖结合调查研究说道。她同时呼吁,编辑的素养和品控能力是精品图书的基础。在编辑队伍人才流失的当下,业内要在少儿类图书编辑培养上下力气,同时在青年作者的培育上下功夫。
“好编辑是好作品的源头,编辑队伍是精品出版的基础。”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社长刘凯军也认为,好编辑能捕捉到作家创作中的亮点,作家也放心把自己的作品交给好编辑。对焦时代精神,对标专业水准,观照读者反馈,编辑认真对待每一部书稿,做实每一个环节,就离精品出版不远了。
从少儿类图书内容来看,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总编辑张晓楠从少儿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指出,首先要破除僵化的宣传说教或者是政策解读,尝试通过文学性表达和内涵丰富的故事来创新革命历史题材、传统文化故事、时政通俗读物与新时代故事的话语表达。同时应尝试通过媒体融合优化读者体验,激发少年儿童读者的阅读体验,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入耳、入脑、入心。
就具体选题方向而言,“传统文化、民族自豪感、未来科技值得关注。”北京当当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童书选品总监俞海表示,市场销量与读者口碑相对较好的童书具有平视的角度、体贴的温度、适龄的深度三大特点。
“少儿类图书选题要找到社会需求与小读者需求的平衡点。”王府井书店副总经理耿振伟建议,比如国家提倡绿色环保、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生活,少儿科普图书可以在相关选题发力。
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准绳,原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海飞在会上提出构建中国少儿出版的精品图书时代。他指出,要努力提升少儿精品图书的思想性,让少儿精品图书具有导向正确、贴近时代、主题鲜明,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努力提升少儿精品图书的艺术性,让少儿精品图书具有让孩子懂得热爱生命、敬畏自然、歌颂成长,弘扬真善美的文学力量。努力提升少儿精品图书的儿童性,让少儿精品图书具有吸引儿童、服务儿童、快乐儿童的文化力量。
文艺类图书怎样“双效俱佳”?
坚持精品战略,从读者接受角度追求畅销目标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利润比前一年增长14%。
作家出版社2020年销售收入平稳,利润增长了4.2%。
尽管面临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文艺类图书在过去一年实现“双效俱佳”。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对此表示,做好书是人文社不变的选择。人文社下大力气做好大文学出版,在出版纯文学精品的同时,开展顶级类型文学作品的出版,扩大在年轻读者中的影响力。激活既有出版资源,整合新的出版资源,人文社坚持精品战略,从读者接受角度追求畅销目标,用营销推动销售,让好书有好的销量,从而实现“双效统一”。
“出版社要有好的作者,要有坚定的责任感和崇高的理想。”在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路英勇看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一定要高高举起。在导向要求下,作家社成立选题论证小组,每年从所有选题中选择10—20种进入双效原创作品范围,对这些作品精心编辑、发行,帮助作者进一步提升作品的水平和质量。
从新时代文艺创作的角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批评家孟繁华认为,现实主义是一个不断被丰富的历史概念,新时代的现实主义应不断充实时代精神的内涵,在世界与中国的平等对话中讲述中国故事,增强和确立我们的“文学自信”。从出版社的角度,要重视发掘新作者,培养自己的核心作者。
“文运与国运、文脉与国脉息息相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提出,新时代文艺创作应追求文学意识、时代意识、国家意志和读者意识的完美统一,追求重大历史主题叙事与伟大文学叙事的完美融合。
“当下的中国,无论是从事文学创作还是出版,都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与做法。”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的“冷”思考不容忽视。在他看来,优秀原创作品拥有强大健旺的生命力,如十月文艺出版社《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两本书赚取的利润能够占到出版社所有文艺类图书净利润的70%。
如何增强文艺作品原创力?韩敬群认为,要以原创为基石和根本,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立体开发。同时要重视对文学期刊的扶持,加强编辑力的建设。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烨也从问题角度分析指出,在长篇小说领域,各类作品纷至沓来,精品力作凤毛麟角,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问题出在哪儿?“从生产创作环节,体现出面向大众需求去创作的势头不够,动力不足。”在他看来,文学精品图书有三个基本要素:强烈的读者意识和深厚的人民情怀,坚守现实主义精神和个性表达,叙事和语言的民族化风格和创造性转化。
科普类图书如何“科文交汇”?
加强创作队伍建设,提升选题策划水平
“最美的科普图书能够将科学与人文完美结合。”中国科协书记处原书记沈爱民的发言引发与会人员共鸣。在他看来,科普图书要做到信、达、雅,信是准确,达是流畅生动,雅是好看。“科学性与趣味性是对科普图书的基本要求,文学性则是更高要求。如果能做到这三点,我认为就是优秀的科普图书。”沈爱民说道。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刘兵同样关注科普图书的人文要素。“好的科普书应该有思想性,当你向公众传播他们并不熟悉的领域,又要他们对此有所理解,没有人文素养是做不到的。”在刘兵看来,人文意识是科普类优秀图书的先决条件。
“国内科普作品所欠缺的就是科学思想精妙、人文色彩浓郁,‘科文交汇’的优秀科普作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结合多年来的观察与实践表示,一部好的科学人文作品,科学是骨架,人文是血肉,二者合一,才有灵气。
尹传红认为,理想的科普佳作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交融,要会讲故事,像导游一样引导读者进入科学胜境。这也对作者提出较高要求,要具有良好的知识背景、人文情怀,以及优秀的语言功力,同时还要有科普创作的热情。抓科普创作队伍建设和选题策划水平提升是当前科普出版面临的迫切任务。
“科学与人文交融,是读者非常关注也是需求非常强烈的内容。”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傅梅表示,苏科社对此已有布局,近年来在引进国外优秀科普图书的同时,重视原创出版,对“青鸟文丛”这一历史品牌予以升级,打造全新的“青鸟科普”。“青鸟科普”下的子品牌聚焦科学与人文内容。在傅梅看来,科学与人文从来都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大家典范的神思洞见,还是智识思考的新锐表达,以人文的角度去解读科学会让科学更具温度和感染力。
围绕科普类优秀图书的创作与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武夷山提出,精品文化产品的打造需要工匠精神,需要千锤百炼以及“慢工出细活”的耐心。以英国柯林斯出版公司为例,该公司从1942年开始策划“新博物学家”丛书,1945年出了第一部,此后平均每年出版两部的速度并不快,但其中许多都成为精品。(博主注:这个例子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
“科普图书不能急功近利,要给编辑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一定数量的编辑队伍,形成科普图书的出版品牌。”清华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副社长卢先和表示,出版社这几年逐渐明确围绕科学、博物和生活的出版主线,成立名为“原点阅读”的原创科普图书品牌,从2013年至今共出版200多种图书。“科普图书对编辑的素质要求与一般科技图书不同,除了要有基本的科学素养之外,还要有兴趣和激情。”卢先和表示。
“科普不再是知识的通俗表达,而是要强调激发公众的科学热情,传播科学精神。”科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侯俊琳认为,科普图书应该注重满足读者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让读者享受阅读、受到鼓舞、获得启发,科学出版社多年来发挥作者与资源优势,注重与人文社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科技史、科技哲学、艺术经济领域的结合。从弥补科普创作队伍不足的角度,侯俊琳提出年轻人与科学家联合创作的模式,在现阶段科学家本身写作能力偏弱的情况下,是一个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