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与某晚辈学者讨论其论文稿 精选

已有 8078 次阅读 2020-7-12 06:42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与某晚辈学者讨论其论文稿

武夷山

2013920

 

粗粗浏览了一下文稿,有几点想法:

1.     显然,此稿某些文字有翻译的痕迹。一定要摆脱英文表述的束缚,用中文将原来的意思重新表述一下。

2.     陈超美有一篇文章,说文献及其引文构成了文献网络,假定文献AN篇文献引用后,此时出现了第N+1篇引文,如果增加这篇引文,原来的以A为核心的文献网络结构无变化,则可认为这篇新文献创新性不足;如果是创新性很强的文献,它成为第N+1篇引文后就会改变原来的网络结构。我认为,一定要引用这一篇,因为他的思路与你的思路有共通之处。

3.     关于互作用,H. A. 西蒙的《人工科学》一书对我们有启发。他举例说,画油画时,画家不是事先想好了画什么,然后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而是在创作过程中,新落笔的色块、已经画好的局部都在激发出画家新的灵感,他就不断调整创作意图。同理,搞设计也不是按照最初的设计思想,一蹴而就的,也是随着设计过程的进行,设计师根据面临的各种限制,根据客户的变化着的需求,根据新获得的经验与认识,在不断调整、优化设计方案。

    同理,引用文献和论文写作(以及科研过程)不是截然两分的。研究开始之前,预读了一批文献,其中一些将被引用;在研究过程中,又发现一些新文献,有些关键文献可能导致推翻原来的研究方案,这些新文献中,有一些后来可能被引用;实验做完了,在写稿过程中,可能又觉得需要搜索一些文献方能论述得更完整,于是再次搜寻文献,此时科学家仍可能发生认识上的改变,包括原有认识的强化、修正或摒弃,等等。总之,列出参考文献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油画创作过程和设计过程很像,充满了互作用。

4.     你现在的潜在假定是:所有引用都是严肃认真的,其实,有很多引用是异化了的引用,如献媚式引用(投哪家期刊,就多引用该刊的文章,多引用该刊主编的文章,等等)、友情引用、自我吹嘘式引用等。计入所有这些情形后,你的论述需要哪些调整?

5.     你现有研究已经分析出了引文扩散曲线的不同形状,挺好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41668.html

上一篇:她的名字 与居里夫人、南丁格尔并列
下一篇:为纪念比利时科学计量学家罗纳尔德. 鲁索初访中国30周年编辑的图册写的英文序
收藏 IP: 1.202.112.*| 热度|

26 郑永军 周忠浩 杨正瓴 黄永义 段含明 雒运强 赵志宏 姚伟 王启云 蒋永华 张启峰 杨金波 熊泽泉 孙杨 罗春元 许培扬 朱朝东 李学宽 刘玉仙 晏成和 王安良 农绍庄 刘立 吕泰省 彭真明 王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