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文学与自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什么? 精选

已有 6589 次阅读 2019-9-15 07:11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学与自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什么?

□ 武夷山

(发表于2019年9月13日《科普时报》)


    科文交汇


    德国埃尔朗根大学有一个“文学与自然科学研究中心”(简称ELINAS),它研究什么呢?它试图回答诸如这样的问题:物理学能诗意化吗?物理学有修辞问题吗?物理学和文学本是两种完全对立的观察世界的的方式。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这个新领域也许会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可是,目前并不存在促进物理学与文学对话的制度化方式。

    ELINAS就是想为这方面的对话与研究打造一个制度化的基础设施,推动物理学和文学之间的知识转移。埃尔朗根大学在物理学研究和文学研究方面都有很深的积淀,因而在这里架设物理学和文学之间的桥梁是非常适合的。ELINAS有两位联系人,一位是理论物理研究所的Claus Mecke教授,另一位是德国语言和文学系的女博士Aura Heydenreich。

    ELINAS的创立者认为,物理学和文学及文学批评都是知识生产的话语。近代以来,随着分工的细化,二者渐行渐远。与此同时,要想理解和把握当前和未来的问题与挑战,物理学和文学都不可缺少,因为那些问题与挑战无一例外都既有技术的内涵,又有文化的内涵。物理知识改变着技术与世界观,而技术获得了中心神话一般的显赫地位,决定了人类的生活世界。因此,技术拥有巨大的文化意义。对于技术之目标、局限、影响及其固有的机遇与风险必须不断进行评估,而这一评估不能局限于物理学话语的狭隘范畴。文学能够将不同知识体系重新整合进生活世界的视野。通过对话和叙述,涉及物理论题的文学文本能够将具有数学和符号特征的物理知识转化为语言的、多形态的表现形式,将其重新植入特定的文化语境。

    近年来,文学批评和语言学研究已经在探讨如何对反映在文学文本和科学文献中的物理理论进行“话语调制”和“叙事调制”。物理学界也越来越意识到:科学交流具有语言维度,物理知识具有广义的文化维度。物理学界开始反思隐喻(如“场”“时空”“超对称”)的认识论意义,反思有哪些交流的、文化的前提条件决定着科学研究之目标、优先领域和伦理限度。另外,物理概念也大量进入文学理论领域(如“文学场”“时空体”“未定点”)。物理学实践和文化实践的这些交汇点构成了一个意义重大、跨学科性很强的研究领域。ELINAS正是要打造一个制度化的基础设施,为物理学和文学的跨学科交流提供平台,推动物理学和文学之间的知识转移。

    该中心与德国德古意特出版社合作,拟出版一套丛书,2015年已出版了德文版电子书《物理学与诗学》和英文版电子书《夸克和文学》(Quarks and Letters),这两本书都是开放获取图书。英文版的《物理学和文学》将于2019年12月出版。

    《物理学与诗学》的内容是对既比较熟悉物理学又比较熟悉诗歌的一些名人的采访记。该书编者认为,物理学和文学是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二者之间既有互补性,又有互相依赖性。创作可以有诗性方式和物理方式,物理学理论经常采用隐喻,好比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采访对象包括:德国女诗人、作家Ulrike Draesner(1962年生),德国诗人Durs Grünbein(1962年生),德国演员、导演、编剧Michael Hampe(1935年生),德国漫画家延斯·哈德(Jens Harder,1970年生),德国作家Reinhard Jirgl(1953年生),德国作家Thomas Lehr,德国作家Ulrich Woelk ,德国女作家Juli Zeh(1974年生),等等。

    《夸克和文学》是一部文集。迄今,脑研究、量子力学、进化论等很多科学领域的论题和洞见都渗入了小说,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也经常采用修辞性隐喻来相互交流,甚至用隐喻来激发科研思路。本书考察了文学文本中的自然科学主题,以及自然科学文献对修辞和隐喻的应用。在文学作品涉猎科学方面,美国小说家Richard Powers(1957年生)和奥地利诗人、作家Raoul Schrott都是好手。Richard Powers于2006年发表的小说《回声制造者》当年就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虚构作品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97991.html

上一篇:一封信(初一作文)
下一篇:Stir soup=调羹
收藏 IP: 219.142.145.*| 热度|

28 郑永军 郁志勇 杨正瓴 张忆文 程少堂 汤茂林 孙学军 王安良 陈楷翰 曾杰 周忠浩 李毅伟 吴超 史晓雷 杨金波 晏成和 王俊杰 许培扬 尤明庆 张成岗 黄永义 刘浔江 强涛 柳林涛 段黎萍 蒋新正 王林平 俞立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