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利用区块链技术遏制学术不端 精选

已有 8558 次阅读 2019-7-24 11:06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学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利用区块链技术遏制学术不端

武夷山

 

    Research Policy杂志2019年11月号将发表在澳大利亚Lattice Analytics公司工作、也担任亚莫纳什大学莫纳什商学院兼职讲师的Vijay Mohan的文章,On the use of blockchain-based mechanisms to tackle academic misconduct(论采用基于区块链的机制来应对学术不端)。文章摘要试译如下:

 

    目前对学术期刊发文的激励导致类似体育竞赛“赢者通吃”的情形,将科研成果发表于高质量期刊有很多好处。与此同时,我们经验性地观察到,科研不端的发生率在上升。本文旨在归纳学术不端问题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以说明,在有意识的补救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学术不端现象为什么会持续下去。本文还讨论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有助于降低“问题科研”不被发现的概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模型以说明,学术界存在着出现“囚徒困境”(指学者采取学术不端行为反而达到博弈的纳什均衡)的前景。本文接着讨论了为什么现制度下采取的传统型“集中”监管式解决方案不可能解决学术不端问题,分析了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解决方案之性质,并论证说,一旦虑及学术界的激励结构,许可链也许成为遏制学术不端的有效的中间层解决方案。本文强调了新技术和开放科学的最新进展对于遏制不端行为的重要意义,评价了学术发表的演化性。

 

    博主:学术不端在我国是个顽疾,这篇论文提供的遏制学术不端的思路值得认真研究。

    据报道,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的公交扒窃发案率有所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增加了公交车内的监控探头,另一方面是由于移动支付的普及,随身携带现金者越来越少,扒手也确实没有多少好偷的了。总之,技术进步对遏制刑事案件做出了贡献。同理,只要设计得当,区块链技术和其他技术也是有可能对遏制学术不端做出贡献的。

    我国也有人提出类似观点,唐银辉方光正在《出版发行研究》2019年第5期发表文章“学术失范的防控及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用”。该文谈了四个方面:

1. 借助区块链实现国内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后台数据库的互联共享,防控跨语言抄袭。......
2.
在区块链上记录研究过程以及实验数据,防控篡改实验数据以及代写代发。
  作为已知的首个基于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同行评议学术期刊,Ledger 鼓励作者对他们的论文进行数字签名,并在区块链中发布论文的时间戳。 可见,在区块链上记录研究数据已有实际应用。借鉴这种做法,研究者也可将各阶段的实验步骤、数据和结果记录在区块链上,可向所有人开放数据,也可通过私钥向特定人开放数据。由于在区块链上每次记录的数据都是不可篡改的并打上了时间戳,故区块链网络可为研究成果的版权进行确权。后续研究者可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共享平台查阅和引用存储在区块链上的研究数据,但这些行为均会被区块链网络自动记录下来并载入区块链中,如果存在抄袭实验过程、篡改实验数据的情况,平台能根据时间先后,快速追溯并告知出版单位和原创者,任何抄袭篡改实验数据的行为都会被快速发现。如果学术出版单位都要求投稿者以ORCID号作为身份认证标识,将研究过程上传至区块链网络,那么这类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将能得到有效遏制。此外,代写代发操作难度也将因此加大,因为记录研究过程费时费力,同时还需要身份认证,鉴于ORCID号的真实唯一性,研究者一般也不愿意将该号提供给论文中介使用。成本和不可控风险的加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猖獗的代写代发行为。
3.
在区块链上记录专家评议过程,防控伪造同行评议意见。......
4.
在区块链上记录投稿信息并设定智能合约,防控一稿多投。......

  

    博主:我没有看到Research Policy文章全文,不知它提到的解决方案与以上中文文章的四点是否一致。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值得大力探讨的方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90902.html

上一篇:小图书馆的刊物太少----日记摘抄718
下一篇:《大家博友》出版了----日记摘抄719
收藏 IP: 1.202.112.*| 热度|

28 许培扬 郑永军 李学宽 伍赛特 杨正瓴 周健 俞立平 刘立 杨思洛 许文婕 周忠浩 刘世民 黄永义 籍利平 晏成和 王从彦 张忆文 周春雷 张志东 汪波 高友鹤 杨金波 梁洪泽 曹建军 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 鲍海飞 国际科学编辑 刘春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