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从“寒门贵子”看美国阶层固化

已有 12807 次阅读 2019-7-7 07:03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从“寒门贵子”看美国阶层固化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9年7月5日)


 

■武夷山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大家普遍认为,阶层固化是利益固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阶层固化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存在的顽疾,因此,其他国家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对于我国有着参考借鉴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了专著The Privileged Poor:How Elite Colleges Are Faili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本文作者译为“幸运的穷人:精英大学何以让弱势学生失望”)。作者Anthony Abraham Jack(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是黑人,他2016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助理教授。本书试图梳理进入美国精英大学的第一代低收入学生的不同体验,使读者们在关于阶级与流动性关系的大辩论中头脑更加清醒。

本书的中心思想是明白无误的:进入不等于融入。增加低收入学生的大学录取人数只是大学应尽义务的开端。至少同等重要的课题是,弱势学生一旦进入精英大学后,如何将自己融入进去。第一代穷学生进入精英大学后,一般都伴随着痛苦的心理错位,因为自己的阶级出身与现在的名校生身份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杰克的具体学术贡献在于,他不是把穷学生看成笼统的一块,而是将其分为两类:“幸运的穷人”和“双重劣势者”。前者上大学前一般读的是预备学校或寄宿中学,曾经与富裕的同学打过交道,较早沉浸于主流文化规范与社会规则之中。相比之下,后者上大学前往往上的是经费不足、没有白人同学的州立中学,他们很少接触到富裕的同学或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中学环境就形塑了他们的未来发展轨迹。而以往的类似研究主要关注弱势学生的家庭背景,而不管他们上的什么中学。

为写作本书,杰克在精英大学进行了103次访谈,开展了两年的参与式观察。他发现,“幸运的穷人”和“双重劣势者”应对挑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前一群体从中学到大学后,在社交实践和文化规范上有明显的连续感,于是他们向精英大学校园生活的过渡相对比较平稳。后一群体进大学后才碰到那么多富裕同学,他们的强烈感受可说是“世界碰撞”或“文化冲击”。有钱同学平时穿名贵衣服,假期出国旅游,在提醒着“双重弱势者”:精英大学不是他们该来的地儿。

两类人不仅在归属感上有差异,而且在利用学校资源方面也有差异。“幸运的穷人”群体遇到课业问题时,会积极地求助于教授。他们除了在学习上花时间,也很注意参加社交俱乐部的活动,广结人缘,因为这些人脉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很重要。“双重弱势者”则会鄙夷地将“幸运的穷人”之社交行为视为“巴结”,他们往往只专注于学习,争取拿高分,但遇到问题并不去向老师求教。杰克认为,这种差异会影响到毕业后的发展路径。

但是,两个群体也有共同的体验。一是物质条件差,影响他们充分融入大学生活;二是大学的有关政策措施对于他们更像雪上加霜。

杰克举例说,有些大学给穷学生提供的“勤工俭学”挣钱机会,就是让他们给有钱的同学打扫卫生间。又如,有的大学搞了一些促进“包容性”的活动,让穷学生也有机会参加一些付费的社交活动,不过,穷学生买打折票排的队是一个单独的队,很扎眼。有的大学为了照顾穷学生,让他们在食堂快要关门时进去就餐,此时可以买降了价的饭菜,但代价是,他们得忍受饥肠辘辘。杰克指出,这些草率的政策规定强化了业已存在的结构性不平等,不仅伤害了弱势学生的尊严,也使他们更难以融入精英大学的校园生活。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作者十分强调的中学环境之形塑作用,还需要放在更广泛的社会学背景下进行考察才稳妥。第二,杰克对“阶级”这个概念未充分展开讨论。他似乎采用的是法国思想家布迪厄的阶级框架,但未说明理由。第三,杰克对美国以外的关于社会流动性研究文献的调研和引用是不够的。

但不管怎么说,本书选题很好,研究视角独特,能为我们研究与最终解决阶层固化问题带来有益的启示。


《中国科学报》 (2019-07-05 第7版 书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88405.html

上一篇:想到一块儿了----日记摘抄713
下一篇:发表临别赠言----日记摘抄714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33 郑永军 张忆文 王从彦 尤明庆 厉彦玲 汤茂林 周忠浩 周健 王安良 刘杨 赵建民 徐耀 毕重增 黄永义 杨正瓴 崔鹏碧 朱晓刚 曹俊兴 尚可可 刘勇 刘建彬 张鹰 史晓雷 王秀萍 陈楷翰 冯国平 赵凤光 李学宽 张骥 黄成 陆仲绩 wgq3867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