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寒门贵子”看美国阶层固化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9年7月5日)
■武夷山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大家普遍认为,阶层固化是利益固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阶层固化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存在的顽疾,因此,其他国家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对于我国有着参考借鉴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了专著The Privileged Poor:How Elite Colleges Are Faili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本文作者译为“幸运的穷人:精英大学何以让弱势学生失望”)。作者Anthony Abraham Jack(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是黑人,他2016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助理教授。本书试图梳理进入美国精英大学的第一代低收入学生的不同体验,使读者们在关于阶级与流动性关系的大辩论中头脑更加清醒。
本书的中心思想是明白无误的:进入不等于融入。增加低收入学生的大学录取人数只是大学应尽义务的开端。至少同等重要的课题是,弱势学生一旦进入精英大学后,如何将自己融入进去。第一代穷学生进入精英大学后,一般都伴随着痛苦的心理错位,因为自己的阶级出身与现在的名校生身份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杰克的具体学术贡献在于,他不是把穷学生看成笼统的一块,而是将其分为两类:“幸运的穷人”和“双重劣势者”。前者上大学前一般读的是预备学校或寄宿中学,曾经与富裕的同学打过交道,较早沉浸于主流文化规范与社会规则之中。相比之下,后者上大学前往往上的是经费不足、没有白人同学的州立中学,他们很少接触到富裕的同学或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中学环境就形塑了他们的未来发展轨迹。而以往的类似研究主要关注弱势学生的家庭背景,而不管他们上的什么中学。
为写作本书,杰克在精英大学进行了103次访谈,开展了两年的参与式观察。他发现,“幸运的穷人”和“双重劣势者”应对挑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前一群体从中学到大学后,在社交实践和文化规范上有明显的连续感,于是他们向精英大学校园生活的过渡相对比较平稳。后一群体进大学后才碰到那么多富裕同学,他们的强烈感受可说是“世界碰撞”或“文化冲击”。有钱同学平时穿名贵衣服,假期出国旅游,在提醒着“双重弱势者”:精英大学不是他们该来的地儿。
两类人不仅在归属感上有差异,而且在利用学校资源方面也有差异。“幸运的穷人”群体遇到课业问题时,会积极地求助于教授。他们除了在学习上花时间,也很注意参加社交俱乐部的活动,广结人缘,因为这些人脉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很重要。“双重弱势者”则会鄙夷地将“幸运的穷人”之社交行为视为“巴结”,他们往往只专注于学习,争取拿高分,但遇到问题并不去向老师求教。杰克认为,这种差异会影响到毕业后的发展路径。
但是,两个群体也有共同的体验。一是物质条件差,影响他们充分融入大学生活;二是大学的有关政策措施对于他们更像雪上加霜。
杰克举例说,有些大学给穷学生提供的“勤工俭学”挣钱机会,就是让他们给有钱的同学打扫卫生间。又如,有的大学搞了一些促进“包容性”的活动,让穷学生也有机会参加一些付费的社交活动,不过,穷学生买打折票排的队是一个单独的队,很扎眼。有的大学为了照顾穷学生,让他们在食堂快要关门时进去就餐,此时可以买降了价的饭菜,但代价是,他们得忍受饥肠辘辘。杰克指出,这些草率的政策规定强化了业已存在的结构性不平等,不仅伤害了弱势学生的尊严,也使他们更难以融入精英大学的校园生活。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作者十分强调的中学环境之形塑作用,还需要放在更广泛的社会学背景下进行考察才稳妥。第二,杰克对“阶级”这个概念未充分展开讨论。他似乎采用的是法国思想家布迪厄的阶级框架,但未说明理由。第三,杰克对美国以外的关于社会流动性研究文献的调研和引用是不够的。
但不管怎么说,本书选题很好,研究视角独特,能为我们研究与最终解决阶层固化问题带来有益的启示。
《中国科学报》 (2019-07-05 第7版 书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