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科学家马丁·里斯对未来的忧思 精选

已有 7115 次阅读 2018-11-3 06:51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家马丁·里斯对未来的忧思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18-11-02 第6版 读书)


 

《论未来:人类前途展望》,马丁·里斯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


■武夷山

如今的世界,八卦新闻比严肃消息更吸引眼球。幸好还有一些优秀学者在不懈地思考与发声,马丁·里斯就是其中的一个。马丁·里斯生于1942年,是英国著名宇宙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曾任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长,从1995年起至今担任“皇家天文学家”。他发表过很多影响力甚广的著作,包括2011年出版的From Here to Infinity: Scientific Horizons (《从当前到无限:科学的眼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他的著作译为中文的还有《六个数:塑造宇宙的深层力》(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DK宇宙大百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等。2018年10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著,(《论未来:人类前途展望》)。

在本书中,作者对地球和人类的未来持谨慎乐观态度,但是有一个前提:我们必须明智地利用科学技术来保护地球及其居民。

据专家估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人。而2030年左右,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巴西的圣保罗和印度的德里三个城市的人口都将超过3000万人。人口剧增,这是人类发展大趋势之一。另一个大趋势,是科学技术领域的巨大进步,尤其是地球工程、人工智能、空间探索、网络信息技术等。这些技术有可能给全球人口带来巨大的福利,但也有造成大规模破坏的威力。

里斯在书中论证说,人类要想长期生存繁衍下去,就既需要加快发展技术,也需要对技术加以限制。他在2003年发表的著作Our Final Century(《人类的最后一个世纪》)中对技术有严厉的批评,他那时的看法比现在要悲观。在本书中他强调,不能因为出现了种种问题,“就给技术发展踩刹车”。但一定要记住,“技术在给予,也在攫取”。他说,“世界现在的样子和世界可能成为的样子之间的差距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他的一些理想主义主张可能难以实现,但他还是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比如他说,将世界上最富裕的千名富豪的财富加以重新分配,地球上最贫穷的10亿人的贫困状况就可扭转。他还说,不平等并非全球主义的必然结果,克服不平等是人道主义的必行之举。如果人们对不平等现状麻木不仁,不采取补救行动,老百姓就肯定会对某些人宣称的制度性道德进步心生疑窦。

里斯用一点点篇幅介绍了英国哲学家德雷克·帕菲特(他与里斯同年)关于后代人的权益的思考。帕菲特认真地询问道:为了帮助后代,我们应在多大程度上牺牲自己的满足程度?简而言之,我们面对两种选择:一是使更多的人幸福,二是使人们更加幸福。第一种选择中的“更多的人”是包括子孙后代的。这并非一个轻而易举就能作好的选择。在当今世界上,只注重短期结果(时间维度)的思维方式和只关注本地不关注全球(空间维度)的政治行为大行其道,里斯对之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还强调,科学家和思想领袖必须开展跨学科协同,主动与公众接触互动。他认为,只有一套既广泛又包容的计划才能确保人类在食物生产和能源生产方面有多种可持续的备择方案。同时他也非常担心,面对气候变化、核武器、生物战等全球性威胁,若没有前瞻性的、明智的国际行动计划,我们的后代将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危险世界”。

当然,里斯并非就人类未来发展危机发出预警的第一人。很多学者都曾大声疾呼,如果目前人类对自然界的这种傲慢态度和消费主义持续下去,地球和人类的前景岌岌可危。不过,就论证的清晰、说理的透彻、文字风格的行云流水而言,很少有人能比得上里斯。

总之,这是一位大科学家在满怀激情地号召我们采取行动。心系人类未来的每个地球人都不妨读读这本书,然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中国科学报》 (2018-11-02 第6版 读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44228.html

上一篇:稿件发表,但被删一部分----日记摘抄689
下一篇:我倾向于忘掉对别人的负面印象----日记摘抄690
收藏 IP: 106.120.62.*| 热度|

18 郑永军 周忠浩 杨正瓴 黄永义 史晓雷 张忆文 晏成和 罗春元 谢力 邢志忠 郭新磊 梁洪泽 孙杨 刘锋 zjzhaokeqin xqhuang shenlu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