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戴森的书信也精彩

已有 11315 次阅读 2018-8-27 07:29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戴森的书信也精彩



                                  《模式制造者:书信构成的自传》


■武夷山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弗里曼·戴森的文科基础极好,所以他的每一本书都像珍馐美味般脍炙人口。他的著作的中译本包括《宇宙波澜》《全方位的无限》《想象中的世界》《太阳、基因组与互联网》《反叛的科学家》《一面多彩的镜子》等。2018年4月,美国Liveright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作Maker of Patterns: An Autobiography Through Letters (《模式制造者:书信构成的自传》)。

该书主要内容是他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的书信。他在一封信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绝好时机,因为“著名的老教授都在那里,但没有几个学生”(很多年轻人都去打仗了)。当然,战争对他的学习也产生了影响,比如,他研究过如何用运筹学思路来帮助探测德国的潜艇。幸好,他牢记一位资深教授对他的忠告:“科研与学习从来都难以结合得很好。”于是,他开始独自解决量子电动力学、粒子理论及其他领域的一些难题。十几年之后,他在信中写道,由于一项实验的结果,“我们现在得改写理论,以免与新信息发生矛盾,这将带来实质性的进步”。信中的这些观点反映了戴森的典型特征:他不是死守既有观念,而是重视证据的优先性。无论是研究自旋的粒子,还是识别1969年加利福尼亚大学芭芭拉分校校园爆炸案凶手的身份,他都强调证据。关于这起校园爆炸案,他写道:“毫无疑问,激进的学生将难辞其咎。”

他在描述实验室生活时,喜欢穿插一些流行文化和当代思想史的元素,所以读起来很有趣味。例如,他看了1948年问世的故事片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碧血金沙》)后评论说,影片内容明显吻合当时的国际关系。又如,著名社会学家阿米泰·埃奇奥尼的处女作《现代组织》问世后,戴森在信中也有提及。这些平凡的信件也能透露出戴森的不凡视野,例如,他问道,为什么不用登陆火星的费用去灌溉撒哈拉沙漠呢?他的回答是,账算到最后,宇航科学的效益也许是灌溉撒哈拉沙漠之效益的10倍,而更重要的是,宇航科学的“主要目的是普遍拓宽人类的视野”。

他珍视历史的看法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1948年1月2日,戴森这个24岁的英国人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到达美国不久,他在信中写道:

“我有几位朋友是第二代美国人,其父母来自德国、波兰、立陶宛等地,我总是好奇地问他们一些问题,比如其父母家族在欧洲的历史,他们为什么移民到美国,他们的情感基础在哪里。我总是吃惊地发现,这些年轻人对这些东西几乎一无所知,而且明显地不感兴趣。考虑到人人都从各自家庭所属的历史和社会吸收了很多东西,他们的这种反应令人奇怪。”

美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孤独既是个人的煎熬,也是政治生活中不可回避的潮流。她认为,孤独是“恐惧的基础”,独裁者将百姓的孤独用作压迫的武器。戴森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孤独。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倒不是说,我总体上不喜欢美国人;他们活在当下和未来,而不理睬过去,从长远来说或许是好事。美国人比英国老百姓要更孤独,这一事实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表现出盛大的、自发的友好。我听说,有人将这种友好性归因于国土广袤,归因于人们在广袤空间中的孤独感,而我认为,时间上的孤独感是更重要的因素。”

戴森的意思是,身处广袤空间带来的孤独感,使美国人表现出热情友好。想想我国内地游客在内蒙古和新疆牧区常常受到的热情招待,就能明白戴森的意思。但是,戴森强调,由于美国人只关注当下和未来,而不关心历史,则又呈现出时间上的孤独感。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便是时间孤独感的最好写照。

由这些书信片段不难判断,戴森这本新著将一如既往地带给读者极大的精神愉悦。

《中国科学报》 (2018-08-24 第6版 读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31301.html

上一篇:起草《情报学报》卷首语----日记摘抄663
下一篇:座谈会发言,谈“中国科学报伴我成长”----日记摘抄664
收藏 IP: 1.202.73.*| 热度|

21 强涛 柳林涛 李璐 郑永军 黄永义 孙冰 李春来 郭战胜 周忠浩 史晓雷 赫荣乔 邢志忠 刘钢 文克玲 吕建华 冯兆东 李毅伟 李泳 余昕 俞立平 张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