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诗人医生谈医学与诗歌的关联 精选

已有 11237 次阅读 2018-8-3 08:46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诗人医生谈医学与诗歌的关联

□ 武夷山


(发表于2018年8月3日《科普时报》)


沃茨的一本诗集封面


    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写诗,而医生这个群体是与人打交道的,他们对人性的洞察更透彻,因此,医生爱好写作甚至转行成为作家、诗人的较多,世界各国莫不如此。

    约翰·怀特是美国医生,他毕业于医学院,行医数十年,爱好诗歌,直到退休后的70岁才发表了一本诗集。在美国,像怀特这样喜欢写诗的医生逐渐多了起来。一方面,有些诗人医生尝试在医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加入文学艺术课程;另一方面,有些医生有时候真的将诗歌作为处方。用一位医生的话说:诗歌是比安定片更好的镇静剂。

    著名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会刊》(JAMA)除了发表学术论文外,也曾不时发表诗歌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刊每年能收到约1000篇诗歌来稿,只能选择其中约50篇诗稿发表出来。1998年,该刊出了一本书Uncharted Lines: Poems From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未知诗行:JAMA诗歌集)。甚至有人说,“医学诗”是一种新兴的诗歌体裁。

    加州的四位诗人医生或医生诗人——约翰·怀特、奥德丽·谢弗、戴维·沃茨和约翰·福克斯——曾坐在一起讨论医学与诗歌的联系。

    怀特说,医生的日常生活充满了诗材。传统的诗人常写苦难、得失、悲喜、生死,对于这些主题,医生有丰富的原材料可供驱使。

    沃茨是胃肠病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临床医学教授,发表过好几本诗集。他说,诗歌可作为难以企及的情感容器。诗歌疗法可以就病情的性质打开一个窗口,从而找到解决方案。这是一个神秘的过程。他说,老话讲得好:“没法在诗歌里撒谎”。诗歌所要求的的诚实性导致自我审视和成长。

    福克斯是经过认证的诗歌治疗师,也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他说:“无论是否与医学体验相关,诗歌都给我一个机会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有助于我的行医实践”。他有一本著作题为《诗医学:作诗之治疗术》。他在美国各地举办诗歌研讨班,试图将医生诗人们所描述的诗歌对病人和非病人的益处惠及更多人群。他说,诗歌给不便抒发的情感提供了一个发泄出口,带来了启示,减少了疏离感。“我们并不需要500个有线电视频道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其实,人们对自己说话并获取有营养力、有支撑力的东西的能力之强是难以置信的”。根据这样的认识,他创办了一个“诗医学研究所”。

    谢弗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麻醉学教授,也是医生。她认为,由于自己在读诗写诗过程中总在思考语言词汇的问题,那么在病人提问时,她就能更容易理解其意思和想说但未说出的话,而且,她读过很多描写病痛体验的诗歌散文,这些都帮助她更好地理解重病人的感受。

    沃茨和谢弗都在各自的医学院里开设非正统的写作或文学课程。他俩都认为,读诗写诗过程对学生有帮助。谢弗给医学专业学生讲授创意写作课,给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讲如何阅读理解一些与病痛、与医学密切相关的文学作品。沃茨还发起了一个名叫“帕尔纳索斯山上的诗人”(在希腊神话中,这座山是诗坛的象征)的计划,资助诗歌朗诵方面的活动。他还主持着每周一次的诗歌研讨班。他认为,“要成为完整的人,就需要诗歌的营养”。诸如此类统称为“医学人文”的课程和研讨班在美国相当普遍,其目的都是为了使未来的医生更全面,更有本事。

    JAMA曾发表一篇医学文献说,将自己的病痛写出来的病人们与对照组相比,出现的症状较少。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沃茨谈到,他曾分别给面临艰难的医疗决策和侵入性操作的两位病人念诗歌,都产生了镇静效应。他说,“在某种意义上,诗歌像是祈祷词,二者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诗歌疗法能否被医学界普遍接受,现在还不好回答。但谢弗认为,由于现代医疗技术使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在医疗实践中采用诗歌的情形反而将会越来越多。这同奈斯比特的《大趋势》一书中所说的“高技术、高接触”是一个道理——高技术应用得越广泛,人们越渴求当面交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27320.html

上一篇:见识了地址不清快递件存放处是什么样子----日记摘抄655
下一篇:去西安开会----日记摘抄656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9 李学宽 张忆文 吕健 汪波 黄永义 蒋永华 李璐 胡春松 puh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