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福音书――评《青鸟译丛》

已有 5813 次阅读 2007-11-18 08:35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福音书――评《青鸟译丛》
武夷山

(发表于《科学时报》2006年2月9日)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推出了“青鸟译丛”一套6本书,分别是:《大漠的呼唤》、《大象之耳》、《倾听鲸语》、《信天翁的眼睛》、《在水的边缘》和《与生俱来的自由》。但是,出版社没有仔细解释“青鸟”的寓意。笔者在此用“歪批三国”的胆量来揣测一下。
在传说中,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炎帝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有一天,女娃想找爸爸,一个人驾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青鸟,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精卫痛恨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每次衔一粒小石子,一直飞到东海上,把石子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于是有了“精卫填海”这个成语。当然,直到今天,大还仍然未能填平。
填海,就是想改造自然。“青鸟译丛”的主旨,却是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底该是什么样。千百年来,中国流传着大量与精卫填海类似的英雄故事,如愚公移山,后裔射日,女娲补天。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仍豪迈地宣布,“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近些年来,人们不断惨遭大自然的报复(恩格斯语),才不得不认真反思:人与自然的适当关系到底该是什么样。为了纠偏,我们就需要大量的作品来讴歌自然,提倡亲近自然,赞美民胞物与的情怀。《青鸟译丛》应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另一种传说是,瑶池的王母娘娘让青鸟作使者,向汉武帝传递消息。于是青鸟成了信使的象征。出版社正是要借这套译丛来传递国外思想者欲传递的信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该丛书尽管有“载道”作用,但是,并非像很多载道作品那么神情严肃,甚至面目可憎。它们的突出特点是:亲切。《倾听鲸语》的作者,小时候是个假小子,酷爱各种动物,尤其是青蛙和蛇。她曾经用自己的“宠物”把全班女生吓得都跳到了凳子上。她母亲始终尊重她的兴趣爱好,才最后造就了一位几乎能听懂虎鲸语言的优秀动物学家。《在水的边缘》的作者卡尔.齐默是著名科普作家, 笔者在2001年6月29日《科学时报. 读书周刊》曾简要介绍过他。读他的书,不像是听老师讲课,倒像是听老朋友唠家常。《与生俱来的自由》(顺便说一下,译为“生而自由”似乎更好)说的是,失去了母亲的小狮子艾尔莎与人一起生活长大的经历。作者告诉我们,狮子的捕猎方式往往是向猎物的后背扑上去。那么,艾尔莎及她的两个姐姐小时候与人住在一起的时候,也要以人为对象演练这一手。本书作者在被小狮子“袭击”时就会顺势倒下,好像小孩子假装向大人开枪时,大人会非常配合地假装中弹一样。我边读边想,如果是我在与小狮子一起做游戏,后背遭了一扑,会不会吓得灵魂出窍呢?
这套丛书是津津有味的。存在的缺点是,译者的功力不太够,死译的痕迹不时可见。例如,原书某处大致的意思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镇只有一个交通灯,因为车流极少,就始终亮着黄灯,让来往车辆谨慎通过路口。红绿灯就基本上不用了。而现在的译文,却有点让读者不知所云。衷心希望出版社今后狠抓翻译质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226.html

上一篇:武夷山译诗之二
下一篇:用数据说话
收藏 IP: .*| 热度|

1 张奎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