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三峡工程的历史检验令人乐观
葛维亚
三峡工程,从科研、实验、设计、施工、移民一直到运行和管理运用,在我国水利史上是一个范例,因为它经过了几十年深入的探索和反复的论证,这样说,不等于三峡不存在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因为飞机失事死人,汽车尾气污染环境,食品不当导致癌症,就全面否定飞机、汽车、饮食一样,不能攻其一点不计其余,需要有个利弊权衡。
有问题不怕,要针对性就事论事,看看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再要看看问题影响的严重程度,最后还得对比一下利弊得失,加以综合论证,科学分析,决不要笼统盖棺定论,一棍子打死.。当然允许发表不同见解,欢迎百家争鸣,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关于三峡工程是"生态灾害"的说法是否符合实际,专家们认为,三峡大坝每年可以发电 847 亿度,这相当于燃烧 5000 万吨煤炭发电的电量,而如果这么多煤炭从开采到运输再到燃烧,要产生 1.2 亿吨二氧化碳,污染巨大。三峡作为热力发电的替代能源,避免了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峡不能笼统说成"生态灾害",它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面也是事实.。三峡枢纽到底该不该上马,还是让让历史做出最后判断吧!
在此不由得使我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长江葛洲坝上马前的大争论.。那时也有人认为修建葛洲坝电站,破坏了长江系统开发,泥沙严重淤积,航运弊多利少,恶化环境,给三峡修建增加致命问题等等一大堆问题。这和后来三峡争论何其相似。可是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告诉人们,葛洲坝电站建设虽然经过"反攻重来"的教训,但它的运营非常成功。它已成为华中地区的主力电站,不仅早已收回全部成本,还为该地区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强大的电力。每年发出的电能 约157 亿度, 每年可节约原煤约 1000 万吨左右,大体上相当于 3 ~ 5 个荆门热电厂(装机容量 62.5 万千瓦)、一个平顶山煤矿( 1979 年年产量 1047 万吨)、一条焦枝铁路(综合通过能力超过 1100 万吨)。发出的电能对于推动有关地区 GDP 快速增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航运方面,葛洲坝工程建成后改善了川江 200 公里三峡峡谷航道条件,淹没了 100 公里内的急流险滩 21 处,更有利于航行.。想一想这些,又会对三峡作出什么判断呢? 我们不能不好好再考虑一下。
那么, 历史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几十年前就有反对者对三峡上马提出严重警告, 说长江正在变成黄河,建三峡会边建边淤,三峡将要变成第二个黄河三门峡; 有人说三峡工程投资过大,国家负担不起,弄不好要拖垮国民经济,影响国计民生;有人说三峡移民会引发社会问题,只要有一二个城市或几个集镇群起而抗之,这种局面就难以应付,一旦引起连锁反应,更不可收拾;有人说三峡工程建成对长江洪水也起不了大作用;有人说三峡大坝在未来的战争中只会成为敌方进攻和要挟目标;也有人说三峡电站 70 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制造过不了关,电站会出现众多事故,而现在100万千瓦机组已经投入应用;还有人说三峡大坝损毁了长江金黄水道,严重影响了三峡河段的航运交通等等。最严重的是水利专家黄万里的警告:三峡大坝是“祸国殃民的工程。它若修建,终将被迫炸掉”
三峡工程 如果从 1993 年初开始第一期工程算起,到2009 年竣工,总工期 17 年。全部施工任务分为三期,第一期( 1993-997 年)为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施工需 5 年,以实现大江截流为标志;第二期( 1998-2003 年)为二期工程,施工需 6 年,以实现水库初期蓄水以及第一批机组发电和永久船闸通航为标志;第三期( 2004-2009 年)为三期工程,施工需 6 年,以实现全部机组发电和枢纽工程全部完建为标志.。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
1.三峡水库 2003 年至 2005 年进入三峡水库的泥沙仅有 6.28 亿吨,平均每年入库泥沙量为 2.1 亿吨,比多年平均 (宜昌1950-2000 年) 来沙量 5 亿吨减少了 58% 。从2003 年6月蓄水以来,至2005 年12 月,库区共淤积泥沙 3.77 亿吨,比初步设计阶段预计量减少约 2/3 。这说明水库淤积的程度和产生的影响都比原先预计的要轻,而原因主要由于长江上游来沙量显著减少.
2.这些年来我国 GDP 以7%-9%速度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我国城乡工资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各为 10% 和7% 左右。三峡工程投资只占 GDP 的1%,对我国发展没有什么影响。
3.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移民,历经了 10 余年后终于基本完成。上百座城镇 1600 多家企业和一百多万移民陆续搬迁,工作井井有条,按计划实施,并未发生反对者预言的混乱、甚至"造反"局面。移民迁入新家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变。承担着此次移民绝大部分任务的重庆,成功迁移了 113 万人,创造了世界移民史上一个奇迹。
4.三峡工程防洪效益。2003至2005年围堰堰发电期间,出现过一次流量大于每秒5万立方米的洪水。在该次洪水调度中,三峡水库水位上升至136.43米,蓄洪量为5亿 亿立方米,确保了机组安全发电,也减轻了下游的防洪压力 。三峡工程的建成,标志着以三峡工程为骨干的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基本形成。通过水库调蓄,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原来的约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的特大洪水时,可控制枝城流量不大于80000m3/s,在分洪区的配合运用下保证荆江河段行洪安全,防止荆江地区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
2003—2017年,三峡水库累计实施拦洪运用44次,总蓄洪量1322亿m3。2010年和2012年,三峡水库最大入库洪峰流量分别为70200m3/s、71200m3/s,均超过1998年最大洪峰流量63300m3/s,三峡水库充分发挥削峰、错峰作用,最大削峰40%,使荆江河段沙市水位控制在警戒水位以下、城陵矶水位未超过保证水位。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洪涝灾害,7月1日长江1号洪峰(洪峰流量50000m3/s)过境三峡,三峡水库通过拦蓄,最大削减洪峰38%,避免了与长江中下游形成的“2号洪峰”叠加遭遇,大大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1号洪峰过后,主动多次适时减小出库流量,有效降低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
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09~2012年三峡工程防洪经济效益达360亿元。
5.由于意想不到的战争或自然灾害造成三峡大坝损毁,水库水位突然下泄到底会导致多大灾害问题,被人们特别关注。不少长江中下游居民为自己头上顶了"一碗水"担惊受怕。一旦垮坝,宜昌、沙市直至武汉,损失相当严重。实际上,三峡水库175米正常蓄水位,仍属于"中档"库水位,经过有关科技人员反复计算以及模型试验,它与"高档"库水位235米相比,情况会有很大不同。核弹或8级地震很难使比山包坚固得多的混凝土大坝突然整段垮掉,在采取特别紧急预备方案下,下游影响范围受到控制。至于常规战争状态,大坝、船闸可能遭到损坏,但不会垮坝,不会发生水库淹没下游城市的现象。现代战争都有征兆,为了防止万一可能出现的战争,三峡水库蓄水量在一个星期内就可放完,不会给下游地区造成重大危害。近几十年来,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大规模战争被有效控制。包括核武、中远程导弹、电子战设备等尖端武器被几个大国所拥有,彼此都不敢对重要目标轻易发动攻击,因为这会两败俱伤,而无一方得利。何况三峡工程在防御军事打击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制定了多种针对性很强的防御方案。战略性的攻防,震慑了一切。
6. 三峡工程发电效益
目前我们国家的起码五分之一的电能是由三峡工程提供的,看来三峡大坝日常的为我们提供的用电量也是十分巨大的,若是以钱来衡量的话,三峡大坝这每一天的发电量粗略的估计一下也有一亿元左右,是当时建造它的费用的九分之一,就仅仅是发电量这一块来说,三峡工程已经建造了这么多年了,我们的成本造价也早就赚回来了。而且盈余很多。如果我们因争论,迟迟不建三峡工程,那么长江水白白流淌,一分钱都赚不到。
2017年3月1日12时28分,三峡电站累计发电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这是三峡电站运行管理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三峡电站成为我国第一座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的水电站。
这1万亿千瓦时电力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效应,在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峡电站的建设,形成了以三峡近区电网为核心的坚强区域性电网,极大地促进了全国联网的进程;三峡电站参与电网系统调峰运行,改善了调峰容量紧张局面,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三峡电站巨大的发电效益在我国清洁能源电力供应、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峡电站是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电站,安装了32台70 万千瓦和2台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约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的7%,多年平均发电量882亿千瓦时。
2003年首批机组投产发电;2008年三峡右岸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三峡工程初始设计的左右岸电站26台机组全部投产运行;2012年包括三峡地下电站在内6台机组的三峡电站全部机组建成投产。根据三峡电站年设计发电量,至少要有11个完整发电年度才能实现1万亿千瓦时的发电量,三峡电站通过科学决策、优化调度,在首批机组投运14年、全部机组达产不到5年时间里即实现了累计发电量1万亿千瓦时。
按照装机容量计算,三峡电站年发电量应该远超设计发电量。但三峡水库并不能总是维持在较高水头发电,它有几个特征水位,其一为175米正常蓄水位,是指三峡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为充分发挥防洪、抗旱、发电、航运、供水和补水、节能减排与生态环保等综合功能而蓄到的最高水位;其二为145米防洪限制水位,指三峡水库在每年汛前必须要降低到这个水位,也是汛期防洪应用时的起调水位。三峡水库防洪限制水位至正常蓄水位之间的库容为“防洪库容”。
为保证三峡工程“防洪”这一首要任务,三峡水库内的水位每年都要有规律地升降。在汛期(6~9月),水库一般维持在防洪限制水位,以留出防洪库容调节可能发生的洪水;当入库流量可能对下游安全造成威胁时,水库拦蓄洪水,水位抬高。洪水过后,水库水位及时降低至防洪限制水位,以迎接下一次可能发生的洪水。
7. 三峡工程航运效益
自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起,三峡工程已经走过了20多年风雨历程。随着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航运条件的改善,长江航运运能大,能耗小,污染轻,成本低的优势得到较好发挥。
三峡工程极大改善了长江的航运条件。工程于2003年6月首次蓄水至135米,2008年开始175米试验性蓄水运行。建成蓄水后,库区干线航道尺度明显增大,重庆朝天门至湖北宜昌航道维护水深从2.9米提高到3.5-4.5米,航行船舶吨位从1000吨级提高到3000-5000吨级; 川江主要险滩淹没,实现了昼夜通航; 库区5条通航支流的通航里程延伸; 长江中下游部分区间的航道维护水深明显提高。
运输效益显著提高。由于库区航道条件改善,船舶载运能力明显提高。初步统计,库区船舶单位千瓦拖带能力由成库前的1.5吨提高到4-7吨 船舶平均单位油耗由2002年的7.6kg/kt·km下降到2013年2.0kg/kt·km; 单位运输成本显著降低。
运输安全得以保障。与蓄水前相比,蓄水后三峡库区年均事故件数、死亡人数、沉船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了72%、81%、65%、20%。
基础设施得以完善。航运部门抓住兴建三峡工程的有利时机,对库区淹没的基础设施重新进行布局和复建,同时根据蓄水后航运快速发展的要求逐步开展航道整治,完善航运支持保障设施,为库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运输保障。
为建设长江绿色生态走廊创造了条件。库区水路货物周转量在全社会货物周转总量中的比例增大,船舶平均油耗大幅下降,降低了交通运输业的燃油总消耗量,减轻了长江沿江地区的空气污染。
促进了库区旅游业发展。航运条件显著改善,为库区大力发展大型化、舒适化、高星级的豪华邮轮,以及复建客运旅游码头进而带动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不仅降低了重庆等沿江地区的综合物流成本,还吸引了产业布局向长江沿江地带集聚,并拉动了沿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8. 三峡工程改变了我国大西北的自然条件
黄河水开始变清,黄土高原慢慢变绿,大西北生态环境近十年来持续改善,甚至连库布其沙漠都快消失了。大家都在喊这是退耕还林的成效,但真正的原因,是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建成后,从大坝流出的水量,因为全部都是从库底流出,经测试常年水温5度,大坝截流前,因是全断面流出,常年水温20度。这相当于把15度温差的能量留在了库区。另外,三峡工程使水面增大,导致水汽蒸发量随之增大,加强了西风带,导致中南地区向西北地区水汽输送更加活跃。
三峡库区的这种湿润环境持续外溢,十多年后,彻底改变了西北地区的干旱,从而导致黄土高原绿草丛生,大幅减少泥土流失,也大大减少风沙。在周边湿润气候,风沙大减条件下,沙漠失去扩张动力,逐步固化长草,直至消亡。这就是整个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根本原因。
根据观察,以前的西安十分干燥,整个冬天甚至没有一滴雨,天天灰蒙蒙的浮尘天气。也三峡大坝截流后的5年左右,西安及西部地区雨水变多,空气变湿润,现在是经常下雨,气候大幅改善。90年代去陕北,一片黄土荒凉,现在大地渐渐绿色。黄河水也慢慢变清了,泥沙量逐步减少。黄万里当年预言的“长江变黄河(含沙量变大)”不复存在。
在三峡工程利弊的大争论中,我始终作为坚定的“上马派”,在网上曾经刊布了三峡工程世纪大论证(2010年4月新浪博客)、三峡工程需要时间的检验(2010年4月新浪博客)、三峡工程论证与辩论(2010年7月龙城博客)、三峡祸福让历史定夺(2010年9月新浪博客) 等文章,进行科学论证和理性分析。当时遭到不少人的攻击乱骂,而且这种无理行为早在2010年以前就开始了,针对这种毫不讲理的野蛮行径,我写出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龙城博客2009年3月)”和隔行如隔山(新浪博客2010年5月)“两篇博文予以反击。
我认为,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既认真求实,深入研究,又严肃客观,提倡百家争鸣,至关重要。任何重大问题,在历史面前终会得出正确的判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