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再次推荐《20世纪物理学》 精选

已有 10732 次阅读 2016-10-11 20:32 |个人分类:闲来读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两年多以前,我写了一篇博文推荐《20世纪物理学》那时候,这套三卷本巨著的中译本刚刚出版了第一卷,我看了看,觉得挺好,期待能够看到这套书全部出版。

两年过去了,科学出版社终于把这套书出全了。

我看了刘寄星老师的译后记,了解到翻译这本书的缘起,组建翻译团队的艰难,校对整理译稿、编制索引的琐碎繁杂,很受感动。

我看了曹则贤老师翻译的最后一章《对20世纪物理学的省思:散文三篇》,很有收获。Anderson为20世纪物理学做了哲学意义上的概述。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代表的重大理论发现使得我们的自然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以雷达和原子弹为代表的重大技术应用使我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物理学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影响,具体地表现在前半个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物理学的胜利导致下半个世纪物理学家的备受重视和物理学的繁荣发展。然而,还原论与演生论的斗争(这部分的讨论可以参看接下来Weinberg“关于自然本身”的讨论),大科学的兴起与衰败,小科学的繁荣与饱和,昭示着物理学未来发展的困难——Ziman“关于物理学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省思”,也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学为什么能够达到今天的辉煌地位,同时思考物理学家如何才能应对当前的困难形势。我的理解是,物理学的持续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为科学而科学”的纯粹求知欲,而是要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

其他的章节,我只是大致翻了翻,还没有来得及仔细看——但是我希望能够自己有时间认真读一读。同时我认为,任何受过大学物理训练的人、任何对当前物理发展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套书。你当然不可能全都读懂,但是肯定能从阅读中有所收获,能够对20世纪下半叶的物理学发展全貌有些了解。

阅读这套好书,必将如你所愿。



刘寄星:《20世纪物理学》译后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05292.html





推荐《20世纪物理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816219.html

2014-07-31

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物理学研究工作不仅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基本观点,还在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可以说,物理学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及时全面地介绍物理学进展的好书却并不太多。科学出版社刚刚出版的《20世纪物理学》是套非常优秀的著作,它全方位地介绍了物理学在上个世纪里的发展情况。

介绍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的书已经有很多了,比如说,《二十世纪物理学》(韦斯科夫著,杨福家等译,科学出版社1979)、《20世纪的物理学》(亚当斯 著,周福新 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以及《二十世纪物理学历史与展望》(V. L. Ginzburg 等著,廖建军 等译,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这些书大多偏重于介绍相对论、量子理论和原子及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发展,一般也就讲到五十年代为止了,那以后的进展讲得很少。还有一些介绍物理学领域最新进展的书,比如说,《21世纪的新物理学》(Gordon Frasen 编著, 秦克诚 主译,科学出版社 2013)和《新世纪物理学》(德国物理学会 编著,中国物理学会 翻译,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这些书虽然浅显易懂,但并非覆盖物理学整个领域,而且在很多地方都是直接跳到了前沿,对历史发展情况讲得不多。《20世纪物理学》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尽可能地介绍了20世纪物理学领域的整体发展情况,特别是对下半个世纪的发展介绍得也比较细致。各章的作者大多是在具体的前沿领域里工作多年、卓有建树的物理学家,不仅对每个分支领域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而且对它与相关分支领域的交叉关联也能娓娓道来。

我们国家的大学物理学教学还远非完善。非物理专业的普通物理学教学就不用说了,即使物理专业的普通物理学往往也只是讲到20世纪中期的结果而已(即使是赵凯华等编著的《新概念物理学教程》对上个世纪后半叶的新成果的介绍也不是特别多)。物理专业更深入的课程(以所谓的四大力学为例)又往往重计算而轻概念,到了研究生阶段大多是直接读相关文献、奔着发文章的目标而去,所以,即使对物理学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对二战以后物理学发展的总体情况也知之甚少。一些国外著名的教科书也帮助不大:费曼的《物理学讲义》非常全面,但是只讲到了六十年代初;朗道的《理论物理学教程》太难了,没有几个人能读懂。《20世纪物理学》这本书有助于填补这个空白档,我觉得每个对物理学感兴趣的人都可以读读它,不管你的程度如何,都会从中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

第一章是1900年的物理学,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当时的情况。比如说,剑桥大学每年的“自然科学荣誉考试”的优胜者们将来很少有从事物理学的,反倒是有很多成为中学教师。从这些细节你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物理学研究环境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十九世纪末期,像普朗克这样的天才都得到了不要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劝告,因为物理学大厦已经建成了,剩下的不过是修修补补的工作,虽然“物理学的天空上还飘着两朵小小的乌云”;到了二十一世纪初,许多明知要去华尔街淘金的研究生也被奖学金劝导着先从事一会儿物理学研究。一百年前,就连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也只能靠关系去专利事务所谋个位置;一百年后,你只要有点小小的成绩(比如说,在Nature、Science或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样的“高大上”杂志上发几篇文章)就可以当个教授了。

接下来的几章里介绍了原子和原子核、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新的基本粒子。你对这些历史中的某几个可能比较熟悉,因为已经有很多书介绍过它们了(比如说刚才提到的那几本书),但是我觉得仍然值得看一看,特别是把它们作为一个连贯的整体读一读。再接下来的三章深入到更为具体而且通常介绍得并不多的物理分支领域,分别是固体结构分析、热力学与平衡统计力学、以及非平衡统计力学,其中包括非常近期的研究进展,例如准晶、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重整化群在相变和临界现象中的应用,还有混沌,等等。具体的细节当然不适合在这篇短文中介绍,我希望你可以自己去翻一翻。

这本书也有些缺点。首先是公式有点多,可能会吓退一些读者:虽然说讲解物理总是离不开数学,但是第8章里的90多个数学表达式还是有点太夸张了。其次,译者决定所有的人名都不翻译,这就使得正文经常被一两个孤立的英文单词打断,读起来有些别扭:牛顿不是牛顿,而是Newton;爱因斯坦不是爱因斯坦,而是Einstein。碰到这些英文名字的时候,我建议你直接跳过去不要理它,自动用“大物理学家”或者“杰出的物理学家”替换就行了。

当然,这都是白璧微瑕,而且后者的原因更多在于翻译的理念。其实,这本书的翻译非常不容易,因为没有谁能够胜任翻译所有的章节,主译者刘寄星老师肯定花了很大很大精力寻找和说服合适的翻译者。最终的翻译团队豪华得惊人,超过了我见过的任何一本书:我是个普通的物理学工作者,可是我听说过或者读过大多数译校者的文章或者书籍。比如说,翻译和校对第12章晶体中的振动和自旋波的就是我的同事常凯研究员和夏建白院士,而最后一章对20世纪物理学的省思的译者就是以《物理学咬文嚼字》闻名的曹则贤老师。我希望早日看到刘老师为此书写的译后记,肯定会介绍这项翻译工程的缘起和实施情况,能够为今后类似的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最后再说说这本书的价格。第1卷的定价是148元,卓越网上的折扣价104.9元免邮费。应该算是便宜了,不信请看原版定价:1997年的时候,原版3卷本的定价是250美元;现在的定价是1980.78美元,即使是旧书也要225美元起价;目前三卷合订本的价格是827美元,美国亚马逊网站上打折后的价格是785.65美元。

我衷心希望本书第2卷和第3卷的译本早日面世。




20世纪物理学》目录

1

序言

撰稿人名单

译校人员名单

传略标题

第一章1900年的物理学

第二章原子及原子核的引入

第三章量子和量子力学

第四章相对论的历史  

第五章核力、介子和同位旋对称性

第六章固态结构分析

第七章平衡态热力学和统计力学

第八章非平衡统计力学或变幻不定的时间演化

插图致谢


2卷

第九章二十世纪后半期的基本粒子物理学

第十章流体力学

第十一章超流体和超导体

第十二章晶体中的振动和自旋波

第十三章原子和分子物理

第十四章磁性

第十五章核子动力学

第十六章单位、标准和常量

插图致谢


3卷

第十七章固体中的电子

第十八章二十世纪的光学及光电子学物理

第十九章材料物理学

第二十章电子束仪器

第二十一章软物质:概念的诞生与成长

第二十二章二十世纪的等离子体物理学

第二十三章天体物理学与宇宙学

第二十四章计算机产生的物理学

第二十五章医学物理学

第二十六章地球物理学


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省思:散文三篇

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历史概述

关于自然本身

关于物理学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省思


插图致谢

刊物简称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译后记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赞美20世纪物理学


讲述20世纪物理学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


P. W. 安德森:贯穿20世纪物理学的两个论题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008093.html

上一篇:请科学网编辑看看,这是什么原因?
下一篇:百篇博文小结 5
收藏 IP: 124.193.162.*| 热度|

21 李竞 李颖业 刘全慧 施郁 黄永义 田云川 科学出版社 鲍海飞 张卫 康建 马红孺 史晓雷 薛海斌 王春艳 徐令予 李轻舟 王伟 迟延崑 xlianggg lrx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0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