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一名预报员的科技探索--气象、水、复杂性》--序(2014-04-14)

已有 5047 次阅读 2014-7-18 11:00 |个人分类:文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美国, 气象学, 詹姆斯, 畅销书, 老人家





张学文老师是我非常敬仰的学者和前辈,但了解、认识这位杰出气象学家的途径还仅是来自他写的书和文章,以及他在科学网上开的博客,与老人家至今素未谋面。


第一次知道张学文老师的名字大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同学马力转送来一本《熵气象学》给我,是张学文与马力合著的。那时我还没有听说过“熵气象学”这个词,感到很新鲜。且刚读过一本很有水准的科普读物《混沌---开创新学科》,是美国科普畅销书作家詹姆斯·格雷克的成名之作,作者以科学记者的专业素养,以其鲜活的文笔深入浅出地记录了科学界对混沌现象的研究历程,包括著名气象学家洛伦茨发现混沌现象和蝴蝶效应的具体细节,令人印象深刻。格雷克一句断言:“混沌开始之处,经典科学就终止了。”对于总希望能通过数学、物理方法探索大气系统确定的因果关系的科科学探索者而言,无疑会受到很大冲击。而在《熵气象学》中,作者将信息熵概念与原理引入到了气象学当中,对大气中的各类物理量场进行宏观描述,以熵来度量各种形态场结构的复杂性,认为熵原理是自然界的普遍原理,并将其用来诠释大气运动的非决定性特征,不也正是在探求一种认识大气复杂结构与变化的新途径、新视角吗?丑纪范院士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引用了著名动力气象与数值天气预报专家汤普森(P.D.Thompson)的话;“宇宙间统计秩序随处可见,而决定论则绝无仅有,不懂得这一点的人在这个日益复杂混乱的世界里就会束手无策。”这句经典之言的内涵已超出了大气科学领域,无论对于从事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显然都具有普遍性的指导价值。


大气科学是一门涉及到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多种要素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使其呈现出显著的复杂性特征。尽管随着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介入,及大气探测、通信、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对大气变化规律性一面的认识和掌握,但其不确定性仍然是气象学家们无法克服和回避的现实问题,或者说只有通过结合构建其统计特征才能有所推进。从这一角度来认识,张学文老师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张学文老师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57年分配到新疆工作,在大西北创业、付出、奉献,在气象科学领域里耕耘、探索、成长,锲而不舍,收获累累,直到1998年退休。如果我推算得不错,张老师应已到古稀之年了,令我惊讶的是,老人家退而不休,仍坚持对大气科学的探究,且笔耕不辍,常有新作推出,完全摆脱了功利性,以自己的兴趣和认定的方向为目标,不断思考着新的问题。


跳出气象看气象,这是不少气象工作者在从事气象服务工作时常谈到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说要想使气象工作者更好地了解气象,以及让从事其他领域的人能理解气象,就应该跳出气象领域,换个视角来审视气象,才能更加清晰地判断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才能使气象工作的效果、效益达到最佳。这样的认识对于气象学科的发展也同样是很有意义的,若能从更广义的科学认识论角度来寻求气象的演变规律,去探求气象科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关系和共性,应会很有价值,更值得去思考。


张老师在边疆工作、奉献了一辈子,不知是否与新疆辽阔的地域有关,其思绪也在浩瀚无边的科学领域中自由遨游着,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从单一学科到交叉领域,《一名预报员的科技探索---气象、水、复杂性》一书通俗介绍了张学文老师40多年气象科技生涯中所取得的成果,涉及到了13个方面或领域,并以这些成果的行程为主线,记述了这些所涉及到的问题是如何从实际业务工作中发现和提出的,如何被凝炼成科学问题的,又如何在探索解决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其规律和本质,并形成科学思想的。


翻阅着张老师的文稿,感受到其中既有形而上的思考,也有结合现实问题的探索。实际工作中需求的多样性使他广泛,科学的思考、归纳与凝练使他深入。在大西北的锤炼中张老师一路艰辛地耕耘着,求真求实,不弃不舍,成就了他厚重的气象人生。


   我没有能力对张老师的成果深入评论,只能写下以上文字,表达对老先生的敬意,希望张老师保重身体,并奉献出更多的成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0230-812664.html

上一篇:浅析201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 (2014-03-31)
下一篇:安徽铜陵气象公园(2014-04-28)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14 张学文 王善勇 周少祥 武夷山 檀成龙 姬扬 肖重发 张帅 徐晓 李宇斌 张能立 李建国 杨正瓴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