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1052):我用近半个世纪的时光读懂了“三境界说”

已有 1709 次阅读 2018-7-11 10:22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少堂志林(1052):我用近半个世纪的时光读懂了“三境界说

——给《程少堂传》作者的第十一封信




L老师:

写作辛苦!


近四十年前的1979年,我刚上大学中文系一年级的时候,给我们讲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课的老师,是从北京师范大学,调到当时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中文系的,年纪有五十多岁的一位女老师。听其他老师介绍,这位女老师是当时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唯一的高级讲师,其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老一辈的著名学者(我们的这位老师,讲课时常提到她自己的老师,但我已忘了她的老师的姓名)。她留给我的深刻印象有二。一是她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当时是每周上课六天),每天两节课,一字一句串讲了古奥难懂的《离骚》;二是在一次古典文学的闭卷考试中,我把上大学前就背诵下来的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说,写进了一个题目的答案里,下一节课,这位老师课前专门找我谈话,表扬我答案中引用王国维著名的的三境界说,接下来她在课上还专门详细介绍了王国维的三境界说。


三境界说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谈到的人生和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句话,分别源自晏殊的《蝶恋花》,柳永《凤栖梧》(《蝶恋花》别称),辛弃疾的《青玉案》等三首宋词。


我小时候就有背诵名言警句的习惯。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说,我很小的时候,如果不是五十年前也至少是四十好几年前,就从书中接触到,并背了下来。三境界说的文字意思似乎并不难懂,但我觉得我真正懂得它,还是最近一些年的事情。


临近退休,回头一顾自己的学术道路,感觉正是大致经历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说的是成大事业者在孤独中有执著的追求,有远大的人生目标。这一境界的本质是“立”。第二重境界,言成大事业者都是激情浇注,是有担当有勇气,把实现个人价值的事业,变成职业与生命融为一体的有宗教意义的志业。这一境界的本质是“守”。第三重境界,说的是在十年乃至二十年磨一剑,反复追寻、研究之基础上的豁然贯通,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是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第三境界的本质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我觉得,我从1970年代初期念中学时就偷偷学习文学创作开始算起的近半个世纪之追求,正好用这三个境界来概括。


我在给你写的第一封信(链接)《 少堂志林(1036):给《程少堂传》作者的一封信 》中,曾把我的人生经历概括为文化自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大约二十年左右时间。这三个阶段,与王国维先生说的三重境界,其基本精神是高度一致的。


我的人生与事业的第一重境界,也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那“西风”,不就是四五十年前我所面临的恶劣情势之真实、生动与深刻的写照吗?那个“独”字,最能体现从小就敏感清醒的我,在奋斗的起步阶段,既有远大的目标,同时内心深处又涌动着无限的怅惘与迷茫,以及彻底的无助与透骨的孤独感(我在后面的两个境界里,依然还是“独”),它们以复杂的联系形式,组合成、郁结成我内心深处强烈的文化自卑感。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文化自卑感不仅没有成为我人生理想的坟墓,而是转化为滋养我孤标独步的远大的人生目标之沃土。


我的人生与事业的第二重境界,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个“伊”,那个“伊”啊,就是四五十年前,面对家族屡遭外人欺凌,且深陷被人(包括至亲,特别是至亲)看不起的屈辱之困境,作为长子,作为家族中的第一个读书人,少年时代的冥冥之中仿佛听见祖先“要翻身”的遥远的深切的呼唤,便豁然有了的清醒的文化自觉;是在同龄人大都在糊涂度日之时,幼小的我却已然明白,作为长子我不打头杀开一条血路,我们这个家族是没有希望的,由此而具有了的应答祖先的呼唤与振兴家族的责任担当与勇气。近半个世纪的果敢坚韧,近半个世纪的不屈不挠,近半个世纪的顽强执著,是我在这一境界中,也是我的一个甲子的人生过程中,最显著的精神特质。去年,我应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教师》杂志编辑部之约,为该刊“教学流派”专栏写了一篇激情文章(链接)《星火燎原 恢弘崛起—语文味流派19年》深圳有一位很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看了这篇文章后给我发来短信道:“你笔下的程少堂,尤其少年、青年时代的形象,很感人。”或许更准确一点说,不是我笔下的自己少年、青年时代的形象很感人,而是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具有特殊生命体验的特殊奋斗者,我的少年、青年乃至迄今为止的近一个甲子的大半生人生经历,着实有不少称得上是具有感染力的可歌可泣的精神风貌,在闪烁。


我的人生与事业的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文化获得与文化自信阶段。《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说他喜欢前辈作家柳青留下的一句话:作家要把六十年作为一个单元。我个人的学术生涯和体验让我确信,要做一个好学者,传统上说的十年磨一剑根本是不够的,必须最少要以三十年为一个单元,三十年磨出的剑才是宝剑。我在红尘滚滚的深圳工作二十年没有炒股票没有炒房子坚守初心,激情浇注,经过直接与间接近三十年漫长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用自己现有生命差不多一半的时间,终于创立了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第一个表现性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理论,创立了语文味教学流派,成为被语文学术界专家称为“当代中国语文界为数不多的开宗立派的人物”。人间正道是沧桑。六十年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数十年孤独奋斗的无限艰辛倏尔随风而逝,渐渐来临的,是人生难得的文化获得感、圆满感与自信感。我的文化获得感、圆满感与自信感,是通过文化创造来实现的。我欣然发现,孤独的,一骑绝尘的,一个人胜过一支部队的我,登上了我过去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个人学问与人生的最高峰。


回头一顾百媚生。是的,当年想要做到的,如今我都已甚或早就做到了。有一些当年我连在梦想中都不敢想像的,我竟然也做到了。


因此,至今天我总算可以说,我用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和生命体验,完全、彻底读懂了王国维的这段名言。


握手。


2018/07/11








本文同时发布在 语文味网。

链接地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692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23391.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1051):长得太丑的不能做语文教师
下一篇:少堂志林(1053):一个不够学术但有“学问”的散打式讲座
收藏 IP: 113.91.151.*| 热度|

1 魏焱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1 1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