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yapingbr 科学引领人类走出蒙昧

博文

治理雾霾需要战略视角

已有 3618 次阅读 2015-3-3 13:14 |个人分类:媒体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雾霾, 调查, 柴静, 穹顶之下

   中国社会舆论总是容易被一些热点新闻所左右,锋菲二度恋情、章子怡汪峰订婚、赵本山传闻、王思聪择偶选波霸、明星吸毒……,这次因为柴静的片子把舆论关注的热点成功的从下半身拉回到上半身,从娱乐界引导到科学界,成为一个社会事件。最近几天也成为科学网众多博主关注的焦点。

   其实雾霾引起国人关注已经有好几年历史了,科学界也有很多研究,说没有柴静就不会有人对雾霾刨根问底、揭开了环保问题的盖子等等,有捧杀之嫌。也有人因为柴静在美国生子、“公知”身份,质疑柴静背后有美国人的势力,渲染中国雾霾问题是高级黑、利用雾霾问题瓜分中石油中石化等等,也有失客观。我觉得争论还是应该像林中祥老师说的那样,学术讨论应当回归问题本身,与作者身份、背景无关。跳不出立场的争论最后很容易造成语言偏颇,甚至直接导致争吵。从片子质量看,对比同为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拍摄的转基因调查、“汽车尾气对空气影响相当于小区里放了一个屁”的轻率结论,显然是下了不少功夫,从数据到采访,再到叙事结构和逻辑显然更胜一筹。

  柴静的片子从谈自己孩子健康开始,娓娓道来,讲述了雾霾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谈到了国内雾霾产生的原因,甚至谈到立法和体制问题,最后给出了能源市场化、提高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人人参与等解决问题的办法。片子整体节奏感不错,也很煽情,总体上拍得不错。给我感觉这不能算是一个科普片子,划归为雾霾问题的新闻调查或者宣传片比较合适。因为片子重点并不是靠搜集科学证据得出科学结论,而仅仅是提出这些问题。取得数据的方法和数据本身有些也值得商榷。文克玲老师对柴静的柴油调查结果提出质疑,这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有更多人因为柴静的调查关注雾霾和环境问题,这其实是给我们主流科普提出了问题,为什么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容易引起关注?这里面也有很复杂的原因。

  回归到雾霾问题本身,这首先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中国用不到40年完成工业化,融入到全球工业体系,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这过程中大量能源消耗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因为大规模工业生产产生环境问题,这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积累家本就要付出能源大量消耗的代价。正如麻庭光老师所说的,“工业发展的路是没有捷径的,你必须承担代价,才能有足够的经济去改革”。

  其次,治理雾霾需要妥协和权衡。中国13亿人口首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也要解决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以及国防、科学发展等诸多问题。柴静调查中采访唐山钢铁厂是一个能耗和污染大户,但无法关闭的原因也很简单:10万人就业怎么办?“APEC蓝”就是依靠关闭北京周边排放企业和汽车限行做到的。短短几天就可以见效,但长期看这些企业能够关闭吗?汽车能够永远限行吗?至少在现阶段,治理雾霾是需要在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点,不能矫枉过正,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再次,治理雾霾事关经济转型。能源结构、高能耗其实还是经济结构问题。发达国家治理环境一方面依靠先进技术和手段,同时也将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中国制造”、“世界工厂”换来的,要根本治理雾霾就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但说起来容易,真正实施起来却非常复杂,我们有多少自主技术?又有多少原创产品呢?基础科研薄弱,科技实力不足,以及人才缺乏成为产业转型最大的障碍。

  最后,治理雾霾需要有足够的战略视角。在中国,因为当前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提出像雾霾、环境污染这类问题非常容易,但要出台长期、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不那么简单。很容易出现头痛医头,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期规划的解决方案,搞不好甚至会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简单的关闭污染企业、油企市场化并不一定能真正解决问题,可能导致失业、经济下滑,甚至社会问题。柴静的调查实际上是提出了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在战略上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可能她的目的就是引起关注,这算是达到了效果。不过一百万元拍一个一个多小时的新闻调查,成本可谓不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35727-871556.html

上一篇:科学网上的华山论剑
下一篇:高老师的杂粮能治病吗?
收藏 IP: 222.34.131.*| 热度|

3 陈楷翰 文克玲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