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突围“更难就业季”

已有 2554 次阅读 2014-6-6 09:31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突围“更难就业季”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本报见习记者 韩天琪

高文书


 

熊丙奇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大学生就业形势不轻松成为最近几年的常态。

高等教育模式需改变,产业结构要调整,职业价值观也应转变。只有创造一个平等自由的竞争环境,才能为每个人提供职业生涯的广阔天地。

2013年,大学毕业生的总人数为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今年,这一数字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8万,达到了727万,2014年也因此被称为“更难就业季”。

在这个更难就业季,毕业生们将如何突出重围,打拼一条属于自己的职业道路?刚刚踏上求职之路的“90后”们,对于求职有着怎样的态度与选择?

就业也难也不难

“今年的就业形势与去年相比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毕业生留京的机会越来越小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几年以前,北京的大学毕业生留京获得北京户口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而这两年形势不容乐观。因此也有很多毕业生选择去二线城市就业。”

对于大学毕业们来说,就业不仅仅意味着找到一份工作,更掺杂了许多其他期望。

“读书读到快30岁了,无论是时间,还是经济方面都投入了太大成本,如果毕业找不到京户、收入高的工作,那对我来说,就是找不到工作。”北京某“985工程”高校应届博士毕业生小刘这样形容自己找工作时的心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小刘仍未签约,婉拒了京外高校伸来的橄榄枝。将“工作”等同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高”的“三高”工作代表了很多像小刘一样的毕业生们的期望。

就业难与不难,向来不具绝对性,一边是大量毕业生集中在大中城市,争抢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一边是基层单位和民营企业对人才望眼欲穿。即便师出同门,文科生与理科生,男生与女生的就业状况也常有云泥之别。以“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为表征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客观存在。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高文书看来,就业形势也并非“一年更比一年难”。“大学生就业在6月份之前显得比较困难。主要是因为6月份左右大学生集中毕业,而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在不同月份之间相对平稳。从往年的情况看,7月份以后大学生就业的情况就会慢慢好转。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就业监测来看,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还是比较平稳的,与往年相比属于基本持平的状态。”高文书这样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道。

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杨河清提供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每年高校的年底就业率(即应届毕业生毕业当年的12月底)会比6月底的就业率平均高出10%~15%。

“90后”来了

近年来,“90后”开始成为求职的绝对主力。而用人单位面对这群职场新鲜人却是喜忧参半。许多用人单位表示,新生代的求职者爽约是常态,哪怕得到工作机会也会“跳票”,不少人工作几个月就另觅他职,对于“90后”毕业生们而言,这样“闪电离职”,似乎更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当前,‘90后’开始成为求职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用人单位指出,‘90后’喜欢‘闪电离职’。也就是说,‘90后’的离职率非常高。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要正确看待。实际上,青年劳动者离职率高,是一个普遍现象。‘90后’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其职业定位尚未成熟,职业生涯尚处于探索期,频繁地调换工作是他们实现人职匹配的基本途径。当然,‘闪电离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市场比较活跃。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和逐年减少的劳动力总量,使得劳动力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劳动者对资方的谈判优势有所增强,企业之间对劳动力资源的争抢,为‘90后’‘闪电离职’提供了外部条件。”高文书这样解释“90后”爱“闪离”的现象。

此外,不少“90后”大学毕业生选择“隐性就业”,力求避免“毕业即失业”,靠灵活的开网店、当家教等似乎“非正式”的活计赚钱谋生。这段时间以来,名校毕业生卖米粉等新闻也频繁见诸各大媒体,“90后”们在就业上处处显示出他们的“不走寻常路”。

“90后”就业的多元化、个性化逐渐成为主流,尽管这种就业观念与当下的“主流价值观”不吻合,但是,不能简单地将其“标签化”。

对于初入职场、尚处于职业探索期的“90后”们来说,创业精神值得鼓励,自我探索也应被包容。不过,这些不应该成为“90后”拒绝长大,拒绝承担责任的借口。勇于担负起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多元和个性才值得被尊重。

四管齐下,迎接挑战

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2013年高校毕业生毕业时初次就业率为71.9%。从学历层次比较来看,初次就业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其中专科生为79.7%,本科生为67.4%,硕士生与博士生均为86.2%;从学校类型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其次是“211工程”(包括“985工程”)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最低。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现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悲观,只是岗位稀缺的分布情况,与毕业生们的就职意愿不够匹配,呈现出结构性的就业难。

面对这种“两头高中间低”的就业现状,很多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和创业来应对挑战。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介绍道,对比去年的数据,今年求职者表示想创业和考研的人数比例都有所上升,而选择直接工作就业的比例有所下降。调查发现,“高压硕士”现象非常显著,“被考研”(不想考研而实际上参加了考研)是导致“高压硕士”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2011年的“毕业选择”中有考研意愿的只占总人数的13%,而实际上参加考研的人数比例为23%。

在毕业生创业上,熊汉忠表示,连续几年的调查发现,每年有创业意愿的人群比例都在20%上下,但实际上大学生毕业后每年真正走向创业的人群比例还不足2%,两者差距很大。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我国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迈入调整期,大学生就业形势不轻松将成为这一时期的“新常态”。面对这样的挑战,经济结构需调整、配套政策要跟上、人才培养多元化、就业观念要改变,只有市场、政府、学校、个人“四管齐下”,才能发现就业的“新天地”,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人生舞台,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中国科学报》 (2014-06-06 第5版    思想周刊)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社】,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800909.html

上一篇:理工类大学还是应坚守自己的“主业”
下一篇:熊丙奇:985、211学生就业根本不应该用就业率来评价
收藏 IP: 118.186.2.*| 热度|

1 蒋新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2 1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