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为什么国内部分导师能帮忙学生过答辩 精选

已有 13953 次阅读 2013-8-26 15: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为什么国内部分导师能帮忙学生过答辩

喻海良,2013/8/26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研究生怪相:导师帮忙过答辩最怕学生自杀》,好像是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几个有意思的事情,想予以点评一下:

“在国外高校拿到博士学位,则难得多。据一项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的研究显示,德国硕士生淘汰率为27%,美国博士生淘汰率为38%。反观国内高校,这种情况少之有少,大部分还是"严进宽出"甚至是"严进全出"。……上海一所高校一位指导出全国优秀博士生论文的导师先后有4名学生出了问题,结果这位老师在学校被"挂号",经常要汇报学生的情况,因为学校怕学生出问题,被教育主管部门追责通报。而出问题的这4名学生,都不是因为书读得不好,而是因为感情问题,其中有一个纠结于爱情,五六年时间不能做研究,最后还是导师出手帮其完成了毕业论文。

就博士生毕业率而言,我旁边的人无一退学。的确“成材率”比较高。

首先,个人觉得这与我国博士生的“学历意识”有很大关系。中国的很多博士生,骨子里面认为博士学位第一,而工作第二。相反,在美国高校的很多博士生,有不少认为工作第一,学历第二。不少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找到了好的工作,马上就会跳槽。也因此,在美国的很多教授都抱怨博士生,放弃博士学位。甚至因此,有的大学“觉得中国学生不可信,拿了奖学金去美国读博士,但拿到硕士之后就中途放弃博士研修,找了工作走人,搞得教授很是狼狈,甚至影响项目进度。

第二,在国外,博士生攻读学位有“亚”工作的性质。而国内博士生基本上是“全”学生的性质。1)对于有奖学金的博士生。国外博士生的奖学金比较高,基本上都达到他们导师四分之一的工资水平。如果导师是刚进入大学工作的,则奖学金达到导师纯收入的一半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不能表现出学生的期望,自然不会再资助他学习。2)对于自费的博士生。如果是自费的博士生,那么他的支出是很大的。除了高额的学费,还需要生活费等等。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家庭出现状况,或者自己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当然选择退学了。而国内,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似乎都是“不顺利毕业不罢休”的。

第三,国内导师容易帮助博士生毕业。1)利用国内博士生毕业要求的“空隙”。国内导师帮助学生完成博士论文的方式很多种,但多是硬指标。国内博士生毕业都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论文或者专利数量。在这些认定过程中,第二作者是一个重要的位置。对于某些学生,论文学生写,导师当第一作者,学生当第二作者。然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而言,论文老师写,自己当第一作者,学生当第二作者。对于后者,导师则是为了在论文数量上给予学生帮助。相反,在国外,大学里面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即使学生只发表一篇论文,如果博士论文已经形成体系,导师觉得达到博士生水平,就可以放其毕业。当然也需要导师用个人学术水平担保。2)国内导师的硕士生数量超过博士生数量。在国内,研究生导师的招数数量是很有规律的。通常博士生导师,一年可以招1-2个博士生,2-3个硕士生。当然,在名校,这个数量要少一些,在普通学校,这个数量又可能多一些。也是因为硕士生数量超过博士生数量,在很多博士生难以毕业的时候,硕士生就是他们最好的帮手。有特殊案例者,某些博士生把导师手下同方向的几个硕士生的毕业论文进行一下归纳,就成了另一个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而导师为了不难为他们毕业,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过了,甚至还是帮手。相反,在澳洲,大部分读硕士的只需要上课,也因此,他们想用硕士生写的东西去帮助那些博士生,是很难的。当然,也有极少数博士生是读“研究型”硕士的。

当然,国内也不是所有毕业困难的博士生都得到导师的帮助而顺利毕业了。我见过一位由于多重原因,而放弃了学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719866.html

上一篇:导师基金中后只说了一句话
下一篇:我也曾抱怨那个连续三年“黑我”的基金评审人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12 曹裕波 韦玉程 褚海亮 苏金亚 曹贺贺 吴锦宇 曹聪 于锋 罗德海 汪晓军 GANSULANZHOU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