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成就一个优秀博士生的几个方面 精选

已有 36576 次阅读 2013-7-31 09: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成就一个优秀博士生的几个方面

喻海良,2013/7/27

前几天,写了一篇《身边毕业的几个优秀大龄博士》,其中明波留言希望我写一篇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研究生。

读博士,不是一件很轻松的工作。以下是崔志辉 给留言,个人感觉非常好。“博士,读的是自己的一点想法,读的是几分好奇,读的是二两苦涩,读的是家人多重期待,读的是儿时的一个传闻”。

不可否认,每一个人在读博士之前都是有一个美好的憧憬的。在博士期间,要参与重大课题,要发表多少论文,要获得多少个专利,要获得多少个奖励,毕业后要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然而,进入博士课程后,就会发生很多不一样的事情。半年完不成一个实验,一年写不出一篇论文,两年也不知道如何去申请发明专利。有时候,看到好几万的奖学金名额都被别人拿走了,心里对自己成绩不够而窝火。的确,读博士不容易,读好博士更不容易。

虽然我博士论文没有能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但是,也曾经为之奋斗过,而且也获得了省优秀博士论文,加上这些年我也一直在反思读博士过程的优缺点。因此,如果只是希望能够获得校级优秀博士论文的话,我还是可以交流一点点经验。

1)多找导师交流。我不知道现在国内研究生平均多久找一次导师,介绍自己的工作进展。但肯定有一部分人,半年也不和自己导师交流一次,或许自己忙,或许导师忙。在澳洲,我们组的博士生是每一个礼拜都要向导师进行汇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上一个礼拜做了什么,做出了什么样的结果,下一个礼拜计划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并不一定真的能够帮助你解决一些课题上的实际问题,但是,他能够很好地督促自己每一个礼拜都做一点点东西,思考下一个礼拜要做一点什么东西,即使只是在看文献。

现在的研究生导师,大都比较忙。如果只是一般性的自己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他们肯定没有太多兴趣。相反,如果你能够想到一些好的讨论点,与他们进行交流或者请教,导师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

2)文献必须天天读。很多人现在都埋怨导师根本不看论文,他们没有指导自己太多的创新点。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对于研究生,导师通常都只给予一个“模糊”的方向,提供一定的实验经费,对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把关。至于研究问题的细节,他们可能一点也不知道。很多人或许会认为这样的导师不合格,其实不然。天下没有一位导师对现在研究的问题都懂,如果他都已经懂了,就根本用不着你去研究。解决这方面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停地看文献。不只是博士一年级的时候要认真看文献,博二博三照样天天看文献。我现在也是基本上每一天都会看几篇文献。一方面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了解一些行业的发展趋势。当然,看完文献之后,有必要对这些文献进行一定的整理,这些对今后写论文大有帮助。

很多人天天对自己博士课题的主要研究问题和创新点感到发愁,咨询导师,也只是一些模棱两可的答复或者鼓励性话语,其实不知,创新点就在于文献之中。创新模式有很多种:用他人之方法研究自己的问题;用自己的方法找到应用的领域或者具体问题;通过学习别人的方法,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点。

3)多掌握一些实验设备操作。我读博士的时候,一直都认为想法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好的想法,找师兄弟和工程技术人员帮助就能够实现。而我也是这样度过了自己的博士生涯。基本上知道做什么事情需要找什么设备,什么设备能够实现那些结果。然而,在澳大利亚的两年多生活,让我突然间意识到自己的缺失。很多基本的设备操作都需要从头学起,而很多设备由于排队时间较长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拖,而最终予以放弃。因为,这里的所有实验设备都是学生自己操作,而老师只是负责培训。而和国内不一样的是,这里也有很多学生,但是我没有能力要求他们帮助做很多实验。当然,小批量问题不大。

也因此,在读研究生期间,千万要在设备方面下功夫。只有自己懂得了大量设备的操作,才可能从一个实验“榨取”最多的“成果”。而且老祖宗有一句话,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可以晚上12点才回家,但没有道理要求同学老师也和自己一样晚上12点回家吧。

4)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很多人把“乐于助人”看做是一种品德。我觉得乐于助人应该是一种人性或者一种本能。然而,现在社会环境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加,这让很多人不愿意去帮助他人,即使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我自己而言,有时候也会这样,帮助几次就失去了耐心。但是,这么多年来,我总结的最为深刻的事情,还是要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会需要他人的帮助。

这两年在卧龙岗大学做研究,自己善于做模拟工作。而现在的科研,已经不能再只是简单的模拟一个事物的过程,也需要大量的实验验证。而工程学科做实验研究和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学科完全不一样,一个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实现。也因此,每走一步,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所以,在学期间尽可能地多帮助他人,这样他人才会愿意与你合作,给你帮助。

5)不要怕吃苦。做科研,很多人认为最大的需要是坐的住。其实,还有一条,要有吃苦的精神。我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期间,去哈尔滨电机厂做现场测试。每一次测试的时间需要将近20小时。同时铸造车间,将近晚上12点的时候,现在会进行浇铸,那PM不知道是多高了。即使如此,为了实验数据,必须坚持。在澳洲也是一样,我有很多实验需要到新南威尔士大学去完成,每天早晨5点起床赶火车,晚上8点坐火车回家。而且,每一次实验都是连着三天,我必须喝红牛才能够维持体力。我们学校环境学科有一个副教授,比我大2岁,现在的组已经有20多人的团队了。听说,他经常晚上两点多给学生发邮件,安排他们第二天的事情。

做科研没有不吃苦的,不要认为自己的导师没有自己“苦”,他们都经历了你的成长过程。想起一句经典的话,舍不得今日吃苦,就少不了明日吃苦。

6)有大局规划。有一句俗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与其说读博士,不如说谋博士。首先要了解博士课题领域的大环境。如果所做的课题与工作符合行业长久发展趋势,毫不犹豫,坚定地做下去。相反,如果所做的课题与工作,在别的学校10年前就已经完成,并且已经实现工业化应用了,那么这样的课题只适合做导师的横向课题,而不宜做自己的博士论文。如果一定要在此坚持,虽然可能能够帮助先人完善他们的工作,但是,很难找到好的大的突破口。即使最后也达到了学校博士毕业要求,拿到了博士学位,在找工作、谋科研岗位也是非常困难的。第二,要谋划博士年度计划。在博士开学一年后,大家都会有一个开题,其中都有年度计划。然而,里面很多人都是没有思考就瞎编了一个进度,最终的结局就是延期毕业。第三,要及早谋划博士学位论文。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在博士毕业前两年就写完了,然后,就是不停地修改。因为,每搁置一个月,都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而我身边,有很多博士生,都认为博士论文也就是一个月能写完的东西,最后,没有办法,还是一个接一个延期了。

攻读博士也就三四年的时光,像这样的黄金年龄都不能好好地谋划,何以谋划自己光辉一生?

在这里似乎我还有很多条建议,如在学期间,一定要多和师兄师姐交流,有时候,他们比你导师教会你的可能更多。还有,做完实验与分析,尽可能地把结果及时整理出来,这些年我一直在写东西,似乎那些年起草的论文,虽然水平不是很高,但是都找到地方发表了。

最后一条,博士生年龄都不小了,别只顾着学习,把对象找好也很重要,我就曾单身了30多年。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712801.html

上一篇:身边毕业的几个优秀大龄博士
下一篇:第一次因参加国际会议而被知名期刊邀请投稿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58 许培扬 罗德海 吕海涛 赵美娣 高孟绪 官万兵 明波 赵斌 张忆文 康维钧 赖波 陈志刚 黄寿光 唐凌峰 段庆伟 彭勇 曹贺贺 胡南 张小波 童兵 刘海猛 李土荣 黄秀兵 张波 孙学军 苏金亚 黄仁勇 张士宏 蔡庆华 罗春元 王加升 李宇斌 吕喆 张海燕 仇文利 张明 梅生启 罗良涛 朱传卫 韦玉程 李仁志 王智文 王迎东 褚昭明 明广辉 李久煊 郑垒 刘贤响 孙墨林 卢威 方铮 韩有承 周阿洋 vdmzsfj zaizaimck laden6969 yunmu zhoujiansh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