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 SKELETAL MUSCL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portmuscle

博文

体重的真相 精选

已有 6450 次阅读 2025-3-11 17:01 |个人分类:科谱文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体重的真相

史仍飞/文

1741683638217.png

关注健康,从关注体重开始,“体重管理”成了今年两会的热词。

体重是个啥?

在现代社会,体重秤上的数字常被视为健康"晴雨表"。有人因BMI指数下降1点欢欣鼓舞,也有人看着体重秤上的三位数陷入焦虑。但当我们讨论体重时,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生命密码?

体重由脂肪(15-25%)、肌肉(30-50%)、骨骼(约15%)、水分(约55-60%)和内脏器官共同构成。其中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仓库,更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分泌瘦素、脂联素等多种激素;肌肉组织则是人体最大的葡萄糖"处理工厂"。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体脂肪的多少,人的体重又分为脂肪重量和去脂肪的重量,后者又称为瘦体重。这部分瘦体重主要是由骨骼、肌肉、内脏器官及人体的水分等非脂肪成分构成。我们通常所说体脂百分比就是指脂肪重量占体重的比例。

体重能有多大?

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体重一直不见增加,我们可能会担心生长发育问题,顾虑饮食营养问题。

尽管人类体重有着惊人的生物学弹性。相对于四足动物及海洋生物而言,人类进化为双足直立行走的精密结构,却也成为限制体重的关键瓶颈。现存记录中,美国男子Jon Brower Minnoch以635kg体重创下最重纪录,但其心脏需要泵送1.5吨血液/天,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去世。另一个极端,墨西哥女性Lucía Zárate以2.13kg成年体重存活,却因极低代谢率无法维持正常体温。生理学研究表明,体重低于30kg或超过300kg时,心血管系统将突破代偿极限,血液动力学紊乱导致生命维持系统崩溃。

直立行走后,人类的骨骼强度降低、关节的耐磨性下降、椎间盘抗压能力,以及血液的代偿能力都不及其它四足哺乳动物,无法承受更大的体重。这种差异源于直立行走带来的进化妥协——用脊柱脆弱性换取双手解放,用关节易损性换取步态效率。可以说当代肥胖症的本质,是工业文明能量环境与石器时代基因模板的剧烈冲突。

健康体重的多维评判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BMI指数(体重kg/身高m²)将18.5-24.9划为正常范围,一般认为身体处于健康的体重状态,相关疾病的风险相对较低。由于体质和饮食习惯等因素差异,适合中国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可在18.5至23.9之间,这个标准更能准确反映中国人群的健康体重情况。

但这个标准存在明显局限:举重运动员可能因肌肉量超标被误判为肥胖,而"瘦胖子"(体脂率超标的正常体重者)则可能漏网。更科学的评估应结合体脂率(男性15-18%,女性20-25%)、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和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有关代谢综合征研究显示,即使BMI正常,腰围超标者心血管风险仍增加2.3倍。

除极端的体重之外,健康体重这一说辞可能也不太准确。更科学的应该是从健康的体脂说起。当然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身高、体重结合的BMI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失衡的体重天平

婴儿刚出生时,似乎要赶紧为他称重,接下来在成长的这段时间,时不时就要帮他称重,直到他年纪够大,能自己量体重,而量体重却成为他的私事为止。当体重跌破健康底线(BMI<18.5),机体启动生存模式:免疫力下降30-50%,骨密度每年流失2-3%,女性体脂率低于17%将面临闭经风险。

而超重(BMI≥25)带来的危害更具隐蔽性:每增加5kg/m²,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5倍,膝关节负荷增加4倍,睡眠呼吸暂停发生率提升8倍。更值得警惕的是内脏脂肪,其分泌的炎症因子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10cm厚的内脏脂肪使冠心病风险骤增3.2倍。

为何体重失控

不管一个人食量多大,只要过胖显然就代表吃的太多。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胖子吃的很节制,食量很大的反倒是瘦子,这究竟是什么缘故?

人类在200万年进化中,99%时间面临食物短缺压力。基因中深植的"节俭基因"(如FTO基因变异体)促使我们偏好高热量食物、自动储存多余能量、降低静息代谢率等。这些机制在食物匮乏时代是生存优势,但在现代却成为代谢灾难。

现代食品工程创造出超越自然界的超常食物,高的能量密度、感官欺骗和代谢干扰等因素交互作用,让我们想抗拒丰盛饮食的诱惑并不是那么容易,此外,普遍少动、静态的工作生活又让饮食问题雪上加霜。

自诩为高度文明的我们都吃的太多,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吸收不需要的过量饮食。肥胖的根本因素与解决方式,早在古希腊时期可能就已为人熟知,只是我们很难控制与执行。

体重如何管理

站在生物医学的视角,体重保卫战的终极目标,是重建工业文明与生物本能的和谐对话。健康体重本质上是机体与环境达成的最优解。与其追求体重秤上的绝对数值,不如关注身体组分的动态平衡:通过抗阻训练维持肌肉质量,借助有氧运动优化脂肪分布,以健康饮食模式调控代谢节律。记住:最好的体重管理,是让每个细胞都能在和谐的内环境中自由呼吸。减肥的必要条件是运动节制饮食,医学或药物往往这过是良好生活习惯的替代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74215-1477008.html

上一篇:运动:一场身体与灵魂的科学艺术
收藏 IP: 101.231.216.*| 热度|

19 刘进平 尤明庆 杨正瓴 王涛 赵凤光 谌群芳 冯兆东 池德龙 钟定胜 沙继斌 崔锦华 郑永军 何青 孙颉 雒运强 石晓燕 吕健 陆仲绩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IP: 218.199.77.*   回复 | 赞 +1 [4]孙颉   2025-3-13 10:06
    关注身体组分的动态平衡!
IP: 182.200.241.*   回复 | 赞 +1 [3]田野   2025-3-13 05:29
从能量进化角度分析 哺乳动物核心特征 脂肪储能
IP: 120.235.238.*   回复 | 赞 +1 [2]池德龙   2025-3-12 16:18
  
IP: 117.129.70.*   回复 | 赞 +1 [1]胡大伟   2025-3-11 20:47
以前看过一个报道,说脂肪能少量分泌雌性激素,可以保护血管,不知道这是不是个显著性极高的科学结论?
回复  是的,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骨骼肌也可以合成雌激素,具体这部分肌源性雌激素的功能还在探讨中。推测与骨骼肌的抗氧化保护有关。
2025-3-12 08:2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4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4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